我恒我訴:利利是是

農曆新年,中國人喜歡以「派紅包」來送上祝福。祝福別人也要付出「代價」,因為紅包裏都是真金白銀的血汗錢。為了新年時有紅包可派,不少家庭要在過年前節衣縮食,假如親戚朋友眾多,隨時還要又賒又借,常說「年關」難過,這便是原因之一,不少打工仔的年終雙糧,都盡獻到紅包裏。於是,為了逃避派紅包(或不甘心就此將財產奉獻),不少人特地於過年時出外旅遊。從前說「避年」,是要躲避傳說中那頭「年獸」,如今竟然是「紅包猛於獸」。

又有些人,會在派紅包前先作一輪盤算,數數對方和自己各有多少名孩子,估計一下對方會派多少錢的紅包,然後計算出自己應該派多少才不致「虧本」,甚至能「獲利」。亦有父母以「替你儲起來,作日後讀大學之用」為名,把子女紅包錢「收歸國有」。小朋友見財化水,自然大為失望,他們哪會知道那些紅包其實是用作「幫補家計」?

派紅包亦要謹慎。出發拜年前,要小心翼翼的整理好自己的「裝備」:左前袋是十元,右褲袋是廿元,胸前的是五十元,西裝內袋的是一百元,太太手袋內還有五百元的,以作不時之需。雖然分門別類、清清楚楚,但還是時常聽到「派錯紅包」的情況,令人啼笑皆非。

每封紅包的「金錢價值」,實際上亦代表了人們如何將別人分等級。要好的親朋戚友,當然要派大封一點;要「巴結」的,也要大大封。碰到那位相熟的酒樓部長,自然要「利利是是」,希望他日後「多多關照」,需知道,平常不用排隊等位,招呼好一點,每餐吃罷有甜品奉送,往往就是靠這個「祝福」。一個紅包,不僅藏着一個祝福,更盛載着整個民族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學問。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