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走誘因 唔怕有心病

心臟病發可大可小,隨時有猝死的可能,有心臟專科醫生表示,引發心臟病的原因眾多,有時甚至原因不明,幸而現時很多先進的檢查方法已能準確檢驗心臟疾病,大家再配合適量的運動、定期作身體檢查,加上均衡飲食,皆有助保護心臟健康。

直系親屬風險高

心臟病有不同的定義,據香港浸信會醫院招顯洸心臟中心主任林家慶醫生表示,心臟病泛指與心臟有關的疾病,至於一般人認為的「心臟病」其實是指冠心病,即是心臟粥樣組織硬化及血管硬化所引發的病症。

心臟粥樣組織硬化主要可由幾方面的成因引發,包括患有糖尿病、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林醫生指出,如果直系親屬曾有早發性冠心病,心臟粥樣組織硬化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二至三倍。至於有中央肥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膽固醇等代謝症候群人士及極少運動的人,都屬於高風險的一群。他提醒大家,如果有數個或以上的上述問題,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亦會較高。

別以為「心病」一定與年老有關,事實上近年該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林醫生認為主要原因是現時的年輕人缺乏運動及飲食不健康,加上工作及生活壓力大所致,而吸煙人數增多亦是主要原因。

心臟病有迹可尋

因心臟病發而突然死亡的新聞時有所聞,聽起來似乎很可怕,但其實該病是有表徵可尋的。林醫生表示,冠心病最典型的病徵是心絞痛,如行樓梯或運動後胸口有被壓住的感覺,嚴重時更會直冒冷汗,甚至手臂、肩膀及頭部都會感到痛楚。此外,不正常的心跳及早搏情況增加、陣發性心房纖顫、體能在短時間內明顯轉差等,都是冠心病的表徵,若出現以上情況,需要多加留意或向醫生查詢。

心臟檢查分三種

觸發心臟病的原因可以很多,但亦有很多情況是原因不明,如此說來,豈不是防不勝防?林醫生說,現時有很多不同的檢查方法能夠找出初期的心臟病,甚至更仔細的心臟問題。現時普遍使用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運動心電圖、頸動脈血管內膜厚度檢查及電腦掃描心血管造影。運動心電圖主要是透過測試者使用跑步機,由醫生監察其電波及心臟情況,檢查是否有患心臟毛病的迹象,這測試相當簡單,檢查的準確度可以去到百分之七十,但亦要視乎測試者本身有否患心臟病的風險因素。

至於頸動脈血管內膜厚度檢查,主要是通過頸動脈測試來檢查血管是否有硬化,林醫生表示,因為頸動脈是最接近身體外層的動脈,測試會較準確,如果頸動脈愈厚則代表風險愈高。

定期檢查減風險

不過,論到準確性最高的則是電腦掃描心血管造影,它是最能夠防止早期心臟病的測試。這項測試是通過照X光為心血管造出橫切面影像,再將所有橫切面影像組合成立體影像,林醫生表示,這樣可以看到心血管的具體情況,準確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隨着現時需要用的X光劑量愈來愈多,檢查相對地快速及安全,對病人的影響亦較小,即使病人本身沒有任何心臟病的表徵,都適合做這項測試。他又建議,男性年齡在45歲或以上、女性年齡在50歲或以上,可考慮接受這項檢查,以盡量將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及阻延病症惡化。

嚴重者要動手術

要避免引發心臟病,最好從控制心臟病的風險因素着手,患者需特別注意飲食均衡、進行適量運動及控制體重。另外,亦要視乎病情借助藥物進行治療,但病情較嚴重的,則可能要進行俗稱「通波仔」的心臟導管診斷及介入治療,然而,有些情況是技術上不能「通波仔」,又或病人的心臟功能太弱而無法進行該手術,便需尋求其他方法,如考慮做心臟搭橋手術。

撰文:司徒德琳

鳴謝:香港浸信會醫院招顯洸心臟中心主任林家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