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愛靚唔愛命的」大有人在,由於工作需要或貪靚,經常穿着3、4吋的尖頭高跟鞋,雖然顯得雙腿修長美麗,但同時卻害苦了自己,雙腳護理不當的話,更容易出現極度影響腳部外觀的拇趾外翻及灰甲問題,最終得不償失。英國著名球星碧咸的妻子Victoria及台灣女星徐若瑄便曾受拇趾外翻的影響。女士想由頭到腳靚足一世的話,便需注意這兩大「魔頭」。
女性愛穿高跟鞋,其實會令她們的背部站立時受壓,並且容易產生足部問題。雖然高跟鞋是女士的襯衫法寶,但長期穿着尖頭高跟鞋,會令前足受壓,更有機會令拇趾外翻,由於拇趾不能發力,患者步行時只能以腳跟出力,像「企鵝」一般左搖右擺,容易跌倒,故長遠會使其腳掌、腰部及臀部關節勞損,造成身體各種痛症。
一般而言,拇趾外翻的成因是由於連接拇趾的第一蹠骨出現歪斜並偏離其他蹠骨,令拇趾向外傾斜,腳掌內側會出現凸出硬塊,形成「拇囊腫」,而最初只是拇趾向外翻開,其後外翻的拇趾會壓迫其他腳趾,使它們跟着變形,除了影響外觀外,患者亦不能如往日般舒適地穿着鞋子。另一方面,腳趾內側的關節囊部分增生亦會令患者足部較容易感到疲勞及疼痛,走路時容易失去平衡。倘若外翻的問題嚴重,患者更可因為欠缺適當的腳部衞生護理而出現香港腳、真菌感染,以至皮膚病。另需留意,患有拇趾外翻的人,會較其他人容易出現扁平足問題。當中九成患者均為女性,多見於40至50歲,但由於該症與遺傳因素有關,故亦有8、9歲便拇趾外翻的個案,有美國研究則推算約百分之二人患有此症。
雖然現時患有拇趾外翻的人,以喜歡穿着尖頭高跟鞋的佔大多數,然而拇趾外翻除可後天造成,也可從家族遺傳得來,因此即使部分年輕女士從未穿着高跟鞋,亦有機會患上此症。例如直系親屬中如有人患有拇趾外翻,其家庭成員患上此症的機會也較一般人為高。另一方面,如患者的關節過分鬆弛亦會增加患上拇趾外翻的機會。
雖然拇趾外翻不是急性疾病,但仍會影響日常生活,所以患者理應及早求醫診治;而患者平日應選擇柔軟物料、讓腳趾有足夠空間活動的闊頭鞋,或可選用適當的鞋墊,以減輕拇趾的壓力,以及改善足部步行的情況。同時應避免穿着尖頭鞋或高跟鞋,若足部感到不適,可於醫生指引下選用合適的物理治療儀器來減輕疼痛。倘若經保守治療後,病情仍未見改善,則可能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作治療。
嚴重的拇趾外翻可傾斜至60、70度,甚至近80度,患者除感足部疼痛外,步行時拇趾不能發力將身體向前推,要將力量集中於腳跟及腳掌外側,並以「八字腳」保持平衡。拇趾外翻可以手術治理,傳統改善方式為截骨手術,把鬆弛的第一蹠骨切斷移回適當的位置上,並以螺絲或金屬片固定,來改善外觀問題,部分拇囊腫問題有機會因此而得到解決,但因足部結構難免受到破壞,日後患者的足部功能或會有所影響,從而令不少患者望而卻步。
骨科專科吳彥醫生於19年前發明了非截骨手術(韌帶聯合術),以創傷較低的方式,更針對性地同時達至回復足部外觀及功能的理想效果,現在患者在手術上便有多一種選擇。此手術成功率達九成,患者在手術後可如常步行、運動,翻發的情況亦不嚴重,有患者更可重新穿回高跟鞋翩翩起舞。
患者在選擇拇趾外翻手術時,必須留意以下各點:
1.對患者足部的破壞性及併發症的可能
2.手術後限制,可否恢復如運動、跳舞或穿高跟鞋等正常活動
3.有否針對病源,從而影響復發的可能
4.康復過程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
甲癬可算是腳部常見的皮膚癬,但往往為人忽略,因而令問題惡化。甲癬又稱灰甲,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其實真菌屬於無葉綠素的植物之一,譬如蘑菇就是一例,而潮濕溫暖的環境就最有利它們孳生,所以經常焗住雙腳、出汗量較大、鞋襪不透氣、雙腳時常接觸潮濕環境的人,特別容易患上甲癬。
皮膚專科醫生史泰祖表示,甲癬最明顯的病徵是腳甲增厚、偏黃、失去光澤、變得脆弱,嚴重者指甲會變形和脫落。另由於真菌能腐蝕指甲,甲底亦會出現白色粉狀,加上患者免疫系統出現問題,不少人會同時引發手濕疹的過敏反應,導致雙手脫皮和起水泡。史醫生續指,甲癬具有傳染性,可供赤足行走的公眾地方更是染病率高的地點,例如泳池、健身室及運動場的更衣室等,假如之前曾有甲癬患者赤腳走過,真菌便可能殘留在地面,如是者當有別人在該處赤足行過,亦有機會受到感染。另一方面,穿着患者曾穿過的鞋,亦可能會被傳染,好像到溜冰場租用溜冰鞋,穿過的人不計其數,也會增加真菌透過鞋子傳播的機會。
當大家發現任何類似病徵,最好盡早請醫生診斷,醫生會將患者的皮屑和甲屑進行真菌培養,並在顯微鏡下檢視,判斷是否患病。一旦確診,患者需進行約三個月口服藥物的療程,因為真菌往往在甲底下生長,使用藥膏的效果不大,所以主要以口服藥物治療,情況才見改善。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如想避免種種麻煩,當去到泳池、更衣室等多人赤腳行走的地方,應自備拖鞋,減少感染的機會;出汗較多的人則要注意保持雙腳清潔乾爽,切勿與他人共用衣物。此外,雙腳受傷時亦要小心護理,因為真菌容易從傷口進入皮膚。平日亦應多讓指甲休息,愛美的女士最好減少搽甲油,以免甲油阻礙指甲呼吸,增加患病機會。
濕疹這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前者屬於遺傳性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後者則是受到外來刺激而引起。皮膚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當患者的皮膚接觸到刺激性物質,譬如麈埃、金屬、動物毛髮、味精、香料、色素等化學品,又或花生、雞蛋等食物,甚至外在環境轉變,好像季節的變換、濕度的變化,使得免疫系統產生抗拒反應,誘發濕疹。
濕疹雖與「濕」字有關連,但與潮濕卻毫無關係,相反患者普遍都屬於乾性皮膚,出現紅疹、腫脹、脫皮等現象,繼而有小水泡或膿泡,更嚴重會有潰爛,受細菌感染而發炎的情況。而且不論嬰兒、小朋友及成人均有機會發病,出疹範圍可遍及全身,包括面部、胸口、屁股、手肘、頸、膝後等關節的摺位等汗水容易積聚的位置。患者平日應妥善護理皮膚,情況自然可以好轉,而嚴重者則可服食藥物,控制病情。
撰文︰鍾焯如、英美茵
部分攝影:郭凱敏
模特兒︰Pinky@Komsomol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