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湄知著:「享」完便要「受」?

繼續訪問一班正安靜規矩地、在遊樂場玩捉迷藏的小朋友,他們漂亮可愛,就是不會笑。

「大夥兒一起玩遊戲開心嗎?你們最享受做甚麼?」我好奇地問。

「這條村的人,不愛享受的。人人都說:『享完(福)就受(苦),給了(別人)(自己)就沒有。』」個子最高、較老成的一個答我。

「哦……」聽罷,恍然大悟,另一位妹妹則「搶咪」說:「媽媽仲話人生下來就要受苦,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我們不應該注重享受!」

好想追問下去,究竟這裏的村民,有過怎樣的遭遇,會衍生這種想法?

但因時間關係,這個「快樂成罪咎」之謎,不如留待聰明的讀者自己去解開。

不過,我卻認為,福氣不怕接受,只要跟別人分享,愈分愈有。

譬如,捐血之後,反而刺激身體,製造更多血液,亦可加速血液循環,令身體更健康,只要補充營養,亦很快會復原。

餵哺母乳的母親,從不擔心缺奶缺糧,乳汁反而愈吸愈有,供應源源不絕,從不會餓壞小孩。等到停止「施乳」的一天,奶水才告結束生產。這就是「施予」他人,不會令自己因而欠缺的道理。

有些人不選擇快樂,反而擁抱憂傷和苦難,可能已成習慣吧。

有些人捨不得施予,拒絕分享,可能對貧乏感覺的恐懼。

畢竟,有能力且慷慨的人是有福的。

臨床心理學家

林存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