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士金馬倫真厲害,不同的人看過《阿凡達》,會有不同的體會,有人看出IMAX 3D技術的巨大商機,有人看到荷里活電影繼續統治全球,但也有人對發展與本土文化之衝突感同身受。香港不是潘朵拉星球,沒有發光植物、生命之樹,那麼我們的本土價值在哪裏?7萬呎豪宅還是高鐵?答案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手工業冇得做
近年政府開始注重本土文化,上周康文署委聘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展開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研究項目涵蓋港人日常生活多個領域,包括祭白虎儀式、打小人、盆菜、蒸籠製作等,以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然而,我們的文化,正一點一滴地消失中。走在中上環的荷李活道一帶,可發現不少老店,正在掙扎求存。
位於伊利近街的秋記紮作,於1909年已開業,老闆陳伯年逾九十,曾製作多款大型花燈及紙紮,包括擺放胭脂水粉和針線的九呎長七姐盆、三國及西遊記的木偶箱等,可惜近年紙紮業式微,這些古舊東西,大概只能在博物館才看得到。陳伯感慨地說:「紙紮冇得做,拜神都唔畀燒衣紙,以前茶樓一年造三次花燈(新年、端午、中秋),而家連茶樓都冇埋,白事又畀殯儀館壟斷,生意少咗好多。」
距秋記不遠的文興女服,是街坊聚集打牙骹之地,老闆楊先生13歲入行,接手現舖已40年,他對前景也不太樂觀:「手工業式微,依家冇人做衫,主力做修補,香港的手工業冇得做囉!」
軟硬兼施
文化葫蘆近年積極舉行有關「本土文化」的活動,包括剛剛揭幕的《港文化‧港創意》展覽,總幹事霍天雯(Iman)認為,保護本土文化,不僅要保留建築,還要活化社區:「過往政府只重視硬件,往往忽視軟件,例如資料搜集、舊照片及保留舊物件等。」她認為,保留舊建築之餘,也要跟社會融合,否則產生不了協同效應,因此這次展覽,便與中上環的老店及Gallery合作,舉辦外圍展,讓大家參觀展覽之餘,也可根據小冊子,拜訪當地老店,認識其故事歷史,同時又刺激社區經濟。
Iman認為懷舊也可帶出新元素,講本土文化,不是只講回憶,而是可以傳承下去,讓80後90後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保育不一定要燒銀紙,透過產品設計,一樣可以有生意方向,例如紙紮等,可以改成紀念品,我就覺得好過癮。」
新舊結合
這次展覽邀請了學生及藝術家參與,在不同房間擺放各種融合香港傳統文化與創意的展品,即時令古舊殘破的宿舍變得型了。例如為朱榮記設計一系列新產品、為添記眼鏡重新包裝,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學生,還繪畫了「廁紙地圖」,他們異口同聲表示,香港的老舖,其實一樣可以好型。
建築師黃德明(Humphrey)為展覽設計逾千個猶如舊式唐樓的木箱,不只是裝飾,還可讓大家自行「裝修」,並帶回家作紀念。對他來說,唐樓充滿個性,即使同一幢樓宇,不同層數也會有不同演繹。「反觀今天的住宅,要向高空發展,可塑性被結構局限,很難展現個性。」
Humphrey也認同,發展與本土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老舖用上新包裝,很多都取得成功,同樣道理,舊建築也可以有其他出路,他的公司負責的創意藝術中心及荔枝角醫院等項目都是好例子,他說:「現在正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論盡香港舊區
石硤尾
Iman:「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硬件做得唔錯,可惜在中心內找不到昔日的工廠痕迹,其實當中不少故事,例如女工的奮鬥史,都是珍貴的回憶。」
油麻地、深水埗
Iman:「現時油麻地上海街有不少舊建築,市建局保留了幾幢,但做得不夠,很多老舖仍然營業,希望可以保留下來。深水埗亦一樣,鴨寮街好值得保留。」
撰文:林展鵬 攝影:方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