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健寶庫:肝腎陰虛氣血衰少致中風

中醫學對「中風」早有認識,《黃帝內經》記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這是典型的出血性中風表現。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就會中風。肝腎陰虛、氣血衰少是致病之本。病情輕微的影響經絡氣血的運行,重者則影響臟腑功能,稱為「中經絡」和「中臟腑」。

「中經絡」的病人會手足麻木、肢體活動輕微受影響、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治療採用祛風活血通絡之中藥。至於「中臟腑」的病人則昏迷不醒,雖然對這一類病人多經西醫治療,但也有些中藥可以配合西醫治療,如安宮牛黃丸、參附湯、蘇合香丸等用以醒腦開竅,服藥前宜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另一種中風為缺血性中風,早期多屬氣滯血瘀,風痰阻絡,蒙蔽心竅,病人多見神志不清、不能說話等。中藥治療應開竅醒神,鎮肝息風,理氣化痰,活血化瘀。中風後一周,進入亞急性期,病人神志漸清,但頭痛頭暈、口眼歪斜、語言不利、 半身不遂,此時應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為原則。到後期偏癱失語、多屬氣虛血瘀,治療以益氣活血為主。

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不過,若用於出血性中風,應慎用活血藥。除藥物治療外,中風後遺症還可採取針灸、按摩、推拿及功能鍛煉等治療方法,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 沈劍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