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無定時分分鐘患膽囊癌

本文重點

食無定時、不吃或少吃早餐、攝取過量油脂食物或生活不規律,膽囊可能會長出息肉,甚至演變成膽囊癌。醫學界視膽囊癌為「較毒」的癌症,多數個案確診時已轉移至鄰近器官,若侵蝕至毗連的肝臟,存活率或低於三成。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六至九成患者同時有膽石及膽息肉,兩者徵狀幾乎一樣,大部分個案都是例行身體檢查時發現,建議四十五歲以上人士定期接受腹部超聲波檢查,尤其是有膽囊息肉家族病史人士。

肝膽相連,膽汁可助分解脂肪,協助消化食物及吸收。本港○六年有近三百宗膽囊癌及肝外膽道癌新症,並有一百五十多宗死亡個案,男女比例相若。外科專科醫生黎卓先指,膽囊息肉即膽囊黏膜長出凸起異物,大部分屬良性,但惡性息肉可演變成膽囊癌。息肉臨床表徵與膽石幾乎一樣,均有胃氣、腹脹、消化不良及右上腹不適,觸摸右上腹時或感痛楚,六至九成膽息肉患者同時有膽石。

常於40至55歲發病

他指出,膽息肉成因未明,或與食無定時或攝取過量油脂食物等有關,通常於四十至五十五歲時發病,有家族病史人士患病風險高二至五倍。因膽息肉體積較小,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也不易找到,多數是例行檢查時,經腹部超聲波發現膽囊內有一粒或多粒異物。不過,九成半異物均屬一般膽石,只要無明顯徵狀,醫生一般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若異物一直依附於膽囊壁並持續增大,才會確定為膽息肉。

息肉體積愈大,演變成膽囊癌風險愈高,尤其是直徑逾一厘米的息肉,又或懷疑為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瘤,便要切除整個膽囊,以減低風險。最新微創手術只會留下三個細小傷口,術後一日便可出院。患者切除膽囊後或會有輕微消化不良或腹瀉,但半年後便可適應。

膽囊癌若轉移至鄰近器官,如侵入與肝臟相連的膽囊床,或擴散至十二指腸內的淋巴核,患者須接受開刀手術,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後期個案於三至五年內的存活率低於三成。黎卓先強調,及早發現膽息肉是預防膽囊癌的最佳方法。

記者:陳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