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Campus:小資族上車「置」有計

若想在30歲前儲到人生第一桶金置業,理財規劃必須按部就班,並由現在開始部署。剛出來工作,月薪僅有萬餘元的年輕人,如何可讓資產增值?尤其管理現金、投資和儲蓄戶口更是一門學問。今期《理財Campus》搜羅「小資族」的必學心法,年輕人可好好參考如何「不靠父幹」,也能爭取在30歲時儲到置業首期!

雖然年輕人可立即動用的現金較多,尤其未有供樓、買保險及家庭等負擔,但開支也同樣不少。小資族一般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先花錢,後儲蓄」,到月尾才發現已經花掉所有錢,又要等下一個出糧日重新再計算,日復日下,儲錢大計當然失敗。

儲蓄宜按目標分4份

參考《讓可愛的錢自動滾進來》一書,由於儲蓄有不同的目的,有時候儲蓄是為了短期目標,例如維修自己的汽車;有時候是為了中期的目標,例如準備一年後結婚;又有時候是為了60歲時能退休等更長遠的目標。因此,小資族可以將儲蓄目標幻想為4個桶子,1號桶是急用儲蓄;2號桶是中期儲蓄(一年以內);3號桶是長期儲蓄(超過一年但在退休前);4號桶則是退休儲蓄。

首先做好理財規劃,每月收入總額減掉支出,計算出每月剩下多少錢,然後把數字圈起來。這個數字很重要,因為要用它來先後填滿4個桶子。如果是超過一年但早於退休的花費,就要存在長期儲蓄的3號桶中,而買樓的積蓄就屬於這個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買樓和結婚一樣,不是一時三刻就能達到。作者Rachel Richards更建議,不需像1號桶或2號桶般,把錢放在儲蓄帳戶,她推薦拿3號桶去投資股市,回報會遠超儲蓄。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

不少低薪一族能上車都是因為靠投資滾大資產,在香港如果單純只存錢,恐怕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過理想的生活。然而,對於初踏足社會、沒有時間鑽研股市的年輕人而言,又可以選擇甚麼投資工具?

其實不需要把投資複雜化,可以定期定額買基金,意思是投資者約定每月扣款時間和扣款金額,由銀行或證券商在每月指定日,從投資者指定的戶口內自動完成扣款,以申購基金的一種長期投資方式。年輕人沒有時間理財,而「定期定額」買基金則類似「零存整付」,只要去銀行或證券商一次性辦理即可,非常方便之餘,亦可以達到平均成本的效益。

門檻較低 分散風險

其中,基金有分為主動型及被動型,主動型基金由基金經理管理資產,目的是跑贏其基準指標,當然管理費不菲。而被動型基金則是買入追蹤一籃子的股票或債券的指數基金,多是複製其所追蹤指數的成分,指數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受個股波動的影響較少,但變相收益也不高。

使用基金投資的好處有很多,小資族可按自己的可承擔風險程度,選擇被動性或主動型,基金的好處之一是可用比較少錢,達到風險分散的投資。因一個基金會投資很多種資產,換言之可用比較少資金來投資很多不同資產。以女股神伍德(Cathie Wood) 主理的ARKK Innovation ETF(美股:ARKK) 為例,每基金單位入場費僅約121美元(約943港元),其中包括電動車股、基因科技股等。不過也須注意,有些基金會集中在同一個行業或一兩隻股票,令投資的風險增加。

第二個好處是有助投資者節省研究時間,基金適合懶人,正如剛才提及,主動型基金即將錢交給基金經理管理,但當然要先做定功課,對自己投資的產品有所了解,投資的回報才有保障。

至於基金的第三個優點,是它可以投資的資產非常廣泛,基金投資的市場種類非常豐富,遍布全球,除了香港,還可以買到美國、日韓,甚至是東南亞市場的基金。除了可選擇地區之外,還能選擇更細分的投資題材,例如債券、科網股、金融科技股、地產股等。

增值自己擴大收入

不過,投資亦未必一定有斬獲,要確保在30歲前能夠置業,可能還需要在生活上作出一些改變。近日在網上就有打工9年、月薪2.5萬元的年輕人表示,自己因投資而儲夠300萬元現金作首期,有意購入650萬元以內的新樓,但經按揭後,600萬元的樓盤需月供約1.4萬元,每月供款超過月薪的一半,即是不能通過壓力測試。不少網民認為他應先計算首期及入息,了解最多可做多少按揭,才選擇能力可負擔的樓盤,亦有人認為樓主只能加大擔保、加大首期或降低物業要求。

縱使事主有穩定收入,但本港樓市門檻極高,年輕一族上車遙遙無期。不過,與其採取降低自己的要求,或增加供樓壓力等方法,不如從根本開始,徹底改變自己的心態,在目標時間內盡可能賺取更多的錢。根據美聯物業的負擔能力計數機,月薪2.5萬元、有300萬元首期的年輕人,最多只能買到560萬元的物業。而按揭計數機亦顯示,若想買入650萬元的物業,即使有300萬元首期仍需月入3.3萬元才能通過壓力測試,當中還未計算印花稅、律師費和裝修費等。

故若想購入理想的物業,除了默默儲首期之餘,也必須大大提升個人工作能力及開源增加收入,例如投資在讀書進修、考取專業資格、定期轉職以爭取較高的收入,或附加兼職等額外收入。

不妨考慮海外物業

買磚頭保值,尤其趁現在息口低,又有高達九成按揭保險計劃,非常值得入市。再者,現時住宅物業的收租回報高於利息,銀行按揭息率未達兩厘,但租金回報已超過兩厘。疫情期間,大家減少外出,變相可儲起更多消費旅遊的錢,應把儲錢目標定得更高,儲夠「彈藥」伺機入市。

不過,除了香港之外,海外置業的熱門城市不論租金回報,還是升值潛力都絕不比香港遜色,而且入場費較低。回顧過去10年,海外城市的樓價一直都平穩向上,租金回報率介乎5至7厘。例如倫敦這個地方,哪怕是面對疫情和脫歐問題雙重打擊,在去年第三季末也出現超過平均6%的急速反彈,平均租金回報可高達3厘以上,以Zone 4的一房單位計算,只需300萬港元便有交易。

個別地區入場費較低

由此可見,買海外物業輸的風險有限。反而,有很多投資者在選擇項目階段已經花費了一至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最終導致輸給時間值。如果仍負擔不起倫敦的樓價,年輕投資者更可轉戰其他城市。

英國政府近年致力推動北部振興計劃,曼徹斯特的發展及升值潛力大幅跑贏倫敦,其市中心同類型的單位只需250多萬港元便可入場,而且租金回報率高達5厘,可以一邊賺取租金,一邊賺取樓價升值。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若想在30歲前成功置業,最重要的是心態。然而,近年部分年輕人抱有依賴別人的心態,買不到樓就怪責家人、政府或學校,依賴心態愈強,就愈會失去向上流動及致富的動力。其實只要轉變一下心態,置業也不是想像中般遙不可及。畢竟事在人為,好好規劃,必定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