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活動復甦推動金屬、能源等大宗商品進入漲價周期,同時也利好新興市場貨幣及債券。MSCI新興市場貨幣指數於4月份漲1.5%,反彈至接近年初的歷史高位。大行亦唱好受惠於經濟重啟的泰銖和新加坡元,以及作為主流商品貨幣的澳元,下半年表現可期。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大宗商品主管及亞太區外匯及經濟主管Dominic Schnider表示,在歐元反彈、聯儲局目前加息機率不高的情況下,美元續升的空間有限,亞太區貨幣下半年可望反彈。
他續指,澳洲與馬來西亞都是大宗商品出產國,料受惠於商品漲價潮。瑞銀預計,今年底澳元兌美元或見0.82水平,即相當於每澳元兌約6.4港元。
Schnider又指出,當疫情趨緩後,全球經濟活動及旅遊業重新復甦,也會利好泰銖和新加坡元,並認為兩者均是具備潛力的貨幣。此外,人民幣是今年以來兌美元表現最好的貨幣之一,他預期下半年會繼續維持強勁勢頭,人民幣兌每美元可能會升至6.35水平,即每百港元兌約81.4元人民幣。
外媒統計亦指出,今年4月亞洲金屬及礦產企業的美元債價已上漲2%,反觀整體亞洲企業債只升上升了0.4%,反映資金在押注於商品相關的企業債。
不過,瑞穗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Mark Reade卻表示,商品漲價對債券投資者而言是一把「雙面刃」。他解釋,經濟復甦固然對商品生產商是好事,穩健的盈利也會推動債價上漲;但同時也有機會引發通脹,導致央行收緊貨幣政策。而一旦央行加息,則反而會不利整體企業債的表現。
在亞太地區以外,分析員亦看好巴西、墨西哥及南非的貨幣及債券會是受益者。法國興業銀行亦指出,商品價格預示着經濟強弱,即使通脹有可能損害企業的毛利率,但整體而言對股市也有着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