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掟債 轉買實體資產

隨着通脹升溫,不少民生必需品加價,投資者也開始改變部署,減持債券轉買「實體」資產,例如電動車基礎設施、高級物業、工業用金屬等作為抗通脹目標,衝擊傳統「股票60%+債券40%」的標準投資組合。

資產管理公司Unigestion透露,已將債券投資倉位削至接近2019年10月以來最低,改買能源、工業金屬和大宗商品出口國貨幣,直言「股票60%+債券40%」的遊戲規則有變,因預期通脹將較聯儲局估計的持久得多,使持有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的不確定性驟增。

瑞信更警告,若堅持「股票60%+債券40%」策略,未來20年的平均年度回報會低於2%,僅得過去20年的三分之一。

高盛看淡科技股

摩根私人銀行投資亦正重新思考如何部署「40%」的配置,尋找債券以外能提供回報和多元的替代資產,並透露已擴大投資建材(可望受惠於美國2.3萬億美元基建計劃),看好數碼基礎設施,特別是5G和電動車充電站及未上市的物業資產。

由於全球支持潔淨能源,投資者正押注適用於核能發電的「鈾」。數據顯示,Solactive一隻追蹤鈾礦企業股價的指數,若以總回報計,今年內已勁升35%,為逾6年最高。鈾現貨價自今年3月已上漲11%,報每磅31美元左右。

至於去年受投資者青睞的科技股,則在「實體」資產熱潮下遭看淡,高盛最新表示,聯儲局目前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拉高通脹,故投資者也無謂跟聯儲局作對,科技股恐繼續調整。

美房屋供不應求

談到「實物」資產,不得不提「磚頭」目前正值供不應求。舉例來說,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首席經濟學家Lawrence Yun指出,當地樓市狂熱不是泡沫,因供應實在不足。該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美國可售房屋數量只有103萬間,創歷史新低。回顧2007年7月次按爆煲前泡沫最嚴重的時候,可售房屋數量超過400萬間。

當地有意置業人士可謂陷入「恐慌」,追價搶樓不絕。Yun認為,樓市結局只有兩個:最壞是按息續低而供應沒有增加,樓價飛升引爆社會貧富矛盾;最好是拜登政府的基建計劃加大供應,阻樓價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