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告別通縮 3月CPI升0.4%

中國3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今年內首度轉正,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增幅更攀升至逾兩年高位,按年上漲4.4%,兩項數據雙雙超預期。分析指出,未來CPI有望延續溫和上行,而在外圍經濟復甦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持續推高PPI,預計短期內還處於築頂過程。

國家統計局公布,上月CPI按年升0.4%,結束兩個月跌勢,按月則下降0.5%,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按年漲0.3%,高於前一個月,首季計兩者均按年持平。

PPI增幅創逾兩年高

同月PPI按年增幅則創下2018年7月之後新高,比起前一個月高2.7個百分點,按月亦升1.6%,首季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按年漲2.1%,主要受到原油、進口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影響,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上漲23.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價格漲幅也都超過21%。

綜合外媒分析,內地CPI上漲主要是低基數及能源價格帶動,預料未來漲勢會相對PPI溫和,加上第二季豬肉下行周期啟動,消費物價增幅中樞水平估計處於約1.5%。

國內外需求快速復甦將進一步推高PPI,預計增幅將「破5」,但目前通脹不太可能成為緊縮貨幣政策的觸發因素,相信政策更多是結構性調整。

野村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亦認為,中央貨幣政策不會大轉彎,因為CPI升幅會被豬肉價格下跌抑制,全年不會升超過3%,而且近期PPI上揚是外國央行「放水」推高環球商品價格所致。

然而,市場注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或帶來更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內媒引述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指出,疫苗接種提速、美國等持續加碼財政刺激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能源、工業材料和食品等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反觀中國作為工業大國,對這些商品進口需求量大,需要防範有關商品漲價最終轉嫁至消費品終端。

人行:幣策處正常區間

惟隨國際物流逐步恢復,將一定程度上利好國內供需平衡。陸挺則指,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製成品出口國,出廠價格上漲將傳導至美國在內的其他經濟體。

內地官方日前重申,要保持宏觀金融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執行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同時強調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尤其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亦派「定心丸」,指內地經濟今年以來繼續穩定復甦,貨幣政策始終保持在正常區間,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