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疫」轉 人才需求變天

雖然新冠肺炎出現變種,但隨着疫苗面世,全球將進入一個嶄新時代,皆因今次疫苗迅速研發絕非偶然,內裏的技術突破或可為全球帶來一絲安慰。目前大家要做的,或許真的要做好知識上的準備,以迎接一場疫後人才爭奪戰。

科技界:中美爭鬥趨向白熱化 4大領域專家勢搶手

疫情一旦完結,也不代表中美之爭落幕,科技人才仍然十分搶手。隨着美國總統拜登的施政陸續展開,美盛環球資產管理旗下Martin Currie投資策略主管Kim Catechis指出,未來10年中美兩大經濟體將更分離,且科技將成為競爭核心,中國會致力於加速擺脫西方依賴,美國則不太可能放棄當前激進立場,兩強科技對峙將擴至半導體、機械人、醫療科技、量子運算等4大領域。

華府禁令顛覆半導體市場

針對半導體方面,Catechis指出,電子產業發展中半導體扮演關鍵角色,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總值為4,120億美元;鑑於美國祭出禁令,限制中企取得美企知識產權,相關產業結構大受影響。

機械人方面,鑑於中美經濟脫鈎將延續至2021年,製造業基地將從中國轉移到其他亞洲國家,甚至回到美國,大量投資將投入供應鏈重組,隨着此進程,各產業無可避免地將大規模採用自動化科技。

遠距醫療產值有望飆4倍

醫療科技方面,他引述Statista數據指出,2019年全球遠距醫療市場產值估計455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增長4倍,達1,750億美元,醫學與科技界線逐漸模糊。在目前地緣政治鬥爭中,健康和醫療科技為競爭焦點,疫情下的疫苗開發只是讓雙方更聚焦此領域,「最先開發出安全、有效疫苗的國家,將可以明顯強化其外交力量,並且有能力影響第三方因應疫情的能力。」

而量子運算方面,儘管按產業劃分,企業量子運算規模仍不大,但其使用範圍廣泛,包括生命科學、汽車、製造業、土木工程及石油和天然氣等,未來量子運算採用範圍中,材料科學、化學、製藥和藥物等領域將加速,藥物領域則會先運用於藥物傳遞(Drug Delivery)而非藥物開發。

飲食業:日韓引進送餐機械人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送餐機械人」兼顧防疫與營業需求,可降低顧客與服務人員接觸,同時預示餐飲業的人手結構改變。舉例來說,日本及南韓已雙雙引進機械人送餐服務,藉此降低感染病毒機會。

南韓漢堡連鎖店No Brand Burger引進機械人送餐服務,在客人點餐後,機械人將協助運送餐點給他們。顧客透過自助點餐機的觸控螢幕下單並付款後,便會傳至廚房,由烹飪機器加熱麵包與肉片,接着「人類侍應」放上配料,將漢堡放進包裝袋,由機械人送至外賣區,供客人取貨。

帶動漢堡店業績增長

這些機械人外觀以黃黑顏色為主,吸引許多客人等候餐點時合影留念,帶挈No Brand Burger業績錄得增長。有消費者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類機械人,覺得很新鮮、很有趣。」

該公司以平價速食吸引客人,漢堡售價介乎1.5至4.5美元不等,品牌在南韓有約10家分店。負責人表示,客人進入餐廳後不會與其他人互動,唯一接觸的只有機械人,這是他們最大賣點,也能兼顧防疫與營業需求。

意大利餐飲集團Mad For Garlic也在當地分店使用一款名為「Aglio Kim」機械人。它可以配有可載重30公斤的食物托盤,一次最多可幫4張枱上菜。

Aglio Kim由南韓電信研發,機械人具備3D空間定位能力,能在狹窄走道上自由移動並閃避障礙物。研發團隊表示,這類機械人特別受小孩歡迎。

軟銀集團也在日本推出機械人送餐服務。機械人由該公司投資的加州新創公司Bear Robotics研發,除了能緩解日本勞動力短缺問題外,亦能在疫情期間降低人際接觸染病機會。

該機械人名為「Servi」,今年1月起將在日本餐廳提供送餐服務,它配有托盤放置食物與飲料,更裝設3D攝錄機與光學雷達感測器,輔助它在廚房與餐桌間移動。

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Servi機械人每個月租金約99,800日圓(約6,995港元),合約一次簽3年。Denny's等連鎖餐廳已針對Servi展開測試,畢竟日本餐飲業面臨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問題,對於機械人加入服務行列持樂觀態度。

Bear Robotics在2019年向軟銀首度展示Servi原型機械人,2020年1月獲軟銀領投3,200萬美元資金。

商業界:「混合型」工作模式存挑戰 企業頭痕

隨着全球更多民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否意味着「在家工作」潮流將會告一段落呢?事實上,習慣改變回不了頭,企業在配置人才上亦有變動。美國有調查顯示,多數企業和員工都偏好未來採用「混合型」工作模式,即容許實際返工與在家工作並存,但這種「虛實兼備」的工作形態,於員工何時在家上班、工作表現評估、員工缺乏歸屬及參與感等方面,帶來許多新挑戰。

要顧及歸屬感等諸多因素

僱主發現,「混合型」工作模式固然較有彈性,卻也帶來諸多挑戰,如員工更表應如何編排?辦公室應怎樣重新設計,安頓上班員工?如何避免在家上班的人覺得被排除在會議討論門外,甚至有被剝奪升遷機會的感覺?工作表現評估和新進人員培訓方式如何調整?

美國最大金融機構之一Pramerica Financial計劃在美國勞動節過後,讓全公司約4.2萬名員工,多數人有一半時間返辦公室,同時確定員工不會全部集中在周一和周五在家工作,周二到周四則回辦公室。軟件公司Twilio思考這種新工作形態,會否導致各團隊的員工四散,一窩蜂投向採用自己偏愛工作形式的主管。

芝加哥顧問公司West Monroe指出,「混合型」工作模式將改寫預期、規則和許可的定義。該公司擁有員工1,360人,正研究何時讓他們在家工作或返辦公室最適宜。

對主管而言,要求員工全部返辦公室或全部在家工作,於管理上是最輕鬆,但有調查顯示,多數員工希望兩者並存,多數企業也寧願採用「混合型」模式。

Pramerica Financial內部調查也顯示,員工喜歡在家工作,但也希望享受與同事合作的過程,因此已逐層樓重新設計辦公空間,方便員工開會、協作及互動,特別是強化視訊會議功能,避免在家工作者覺得沒有歸屬和參與感。

事實上,各大企業正苦惱如何採用「混合型」模式。科技公司Adobe計劃允許員工每周多達兩、三天在家工作,返辦公室工作須預約座位。有些公司不願訂出允許在家工作日數,而是依照通勤時間、工作類型及年資等因素,決定員工返辦公室的頻率。

美產業重塑 需求轉變 健康檢查採購員渴市

去年全球疫情重塑產業及工作方式,意味職位出現了瘋狂轉變,美國職業薪金數據公司PayScale比對433萬人的數據後發現,與2019年相比,2020年需求增長最快的工作主要為醫療保健、運輸、技術人員和基本服務。

其中,增長最快的工作是健康檢查員,按年大增136%;第二是私人採購,增125%;露營車(RV)維修員增速排名第三,主因是消費者不再規劃往常的旅行方案,轉向露營車或租賃等的替代方式。

抗疫工作壓力大 成就感高

PayScale行政總裁Scott Torrey表示,雖然疫情大流行期間許多專業人員稱壓力大增,但也有些人認為工作成就感比之前高,表明這些職業站在對抗疫情的第一線非常具有挑戰,同時重要性也隨之上升。

新工作機會突圍 數據分析師吃香

新冠肺炎疫情雖重創酒店、航空業等產業,但增強了企業對運輸人員、數據分析師、應用程式(App)開發人員等人才的需求,凸顯疫情不但大幅改變就業市場,同時也帶來新的工作機會。

有助企業推動數碼化轉型

綜合分析指出,目前僱主認為疫情使3類人才最吃香:第一類是協助企業推動數碼化的人員,如數據分析師、App開發人員;第二類為運輸人員,例如駕駛或倉儲員工;第三類是醫護人員,如醫生及護士,尤其短時間內,民眾對醫護人員的需求不太可能減弱,單是英國,相關就業機會就超過1.8萬個。

疫情也增強企業對「需求規劃人員」的需求,這種人才負責預測產品未來的需求,以便供應鏈備貨。

零售商旺季增兵應對網購

人力資源機構萬寶華(Manpower)行政總裁Jonas Prising表示,過去多個月,企業能以昔日不曾想像的速度和規模推動轉型和數碼化,這使企業在短時間內要改變徵求人才的類別。他表示,美國零售商店是典型例子之一,零售商在去年的年底購物旺季未如以往招聘更多收銀員或門市銷售員,而是大舉招募駕駛人員、倉儲人員及供應鏈專家,以應對網購商品配送需求大幅上升。

事實上,疫情對每個國家就業市場的影響並不一致。據萬寶華數據顯示,英國最積極招聘的人才是駕駛人員,其次是建築工人;法國是銷售員,其次是軍人;西班牙需求最旺盛的人才是醫療照護和社會工作者,其次為銷售和行銷人員。

全球搶「鐵飯碗」 頂尖企業遇冷

受疫情拖垮經濟影響,全球出現搶「鐵飯碗」熱潮。外媒報道,英國公務員快速升遷制度(Fast Stream),每年招考1,000人,吸引許多優秀人才「爭崩頭」。相比之下,傳統受歡迎的4大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他頂尖公司卻出現「冷場」。

調查機構High Flier指,對頂尖大學畢業生而言,英國政府已成為疫情期間的最大招聘機構。

印度100萬人爭千職位

High Flier去年11月的調查顯示,想從事公職的英國學生達57%,高於兩年前的41%,意味着民眾想追求穩定,今年將有許多人投身公職。

事實上,印度也出現類似情況,由於當地就業嚴重不足,對當地人而言,工作穩定且福利不俗的公務員,一直都很吸引。在印度投考公務員,考生須通過長達30小時的筆試、面試、性格測驗等關卡,每年有100萬人爭約1,000個職位。

墨國精簡體系 削近萬人

不過,部分國家因財政預算緊張及政府縮減公務員編制,致使公務員處境艱困,已不再是「鐵飯碗」,如墨西哥正精簡官僚體系,自2018年12月以來裁減9,430個工作,約減少了五分之一的薪金。

員工快樂可提升13%生產率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逾一年,迫使不少政府和企業重新思考和重塑管理,對傳統工作模式帶來巨大衝擊,企業宜研究如何善用資源,提升員工效能。外媒引述去年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eit Rotterdam)一項研究顯示,若然員工感到幸福,生產率就可提高13%,而當員工更快樂時,工作速度更快。

報道引述一項針對英國、美國、法國及德國約1,000名員工的情緒研究發現,使員工感到快樂的不是薪酬!有薪工作排名只是倒數第二,超過一半美國與英國員工反而願意減薪換取快樂工作,而最快樂的員工最重視的是「彈性工作時間和企業文化」;最不快樂的員工才最重視「薪酬」。

那員工如何提高幸福感?報道引述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研究團隊分析1972至2019年之間,發表的61項幸福培訓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員工的幸福感訓練都有效。報告指出,員工參加幸福訓練課程後,幸福感平均提高5%,而最有效的訓練方式是認知重構、目標設定、大笑瑜伽、練習回顧幸福源頭、情緒意識訓練和冥想的訓練最有用。

相關研究的結論是,對那些尋求更令人滿意生活的人,建議採取某種形式的幸福訓練。正因快樂的員工往往能提升生產力,故企業為員工提供這種培訓技術是可取的。

宜採開明領導風格

同時,有龍頭互聯網企業管理人表示,讓員工幸福的關鍵是更開明的領導風格,疫後要做的不只是讓人們重新工作,各級管理者必須擺脫深深植根於辦公室文化的指揮和控制風格。企業如何在疫下檢討管理模式,提升生產力,是值得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