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空業苦路未走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初爆發至今,仍持續影響經濟。防疫措施尚沒有退場時間表,意味環球航空業全面復甦亦無了期,一直在等待復工的航空業員工、等待出外旅遊、商旅、升學的民眾,今年能否如願復飛,尚存在一大堆疑問。

環球:恢復航空連繫 成為復甦關鍵

全球航空業景氣是世界經濟衰旺的有力指標,惟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統計,新冠肺炎疫情將過去10年全球所建立的航空連繫收益破壞。

在疫情發生之前,有直航服務的城市數目,是過去超過20年總數的一倍有多,客運及貨運持續受惠於航空運輸成本下降。

不過,自2020年這個趨勢逆轉了,全球表現最佳的5大航空連繫市場,於疫情期間連繫水平大倒退。由此可見,設法恢復各地的航空連繫,已經成為刺激經濟復甦最迫切的行動。

環球:商業旅遊復原料需時

疫情重創全球航空與旅遊業,各界普遍預期,長途機旅行可能要到2023年始完全恢復,而商務旅遊料將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復原,或影響商務生態系統,受影響的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租車公司,機場免稅店、市中心餐廳、計程車司機,以及飛機零件製造商等。

美累失百萬個職位

據美國旅行協會數字,2019年國內外商務旅客在美國的直接支出額為3,342億美元,支撐250萬個工作機會,但若計及後續效應,商旅真正支持的經濟產出及就業多出約一倍。美國勞工部數據亦顯示,旅遊相關行業自去年2月以來,已流失約100萬個職位,包括逾60萬個酒店職位、12萬個航空公司相關就業,以及數千個涉及餐廳、航太製造,以至會議中心營運等的工作。

隨着疫情出現變種病毒之後,航空業已將預估旅遊業顯著復甦的時間延後到2022年,此可能威脅數十萬名機師、機組人員及機場員工的飯碗不保。

環球:航企估計額外需6240億元救助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近期預告,航空客運需求表現再度停滯不前,這情況不僅在國際航線市場,還出現於早前表現較佳的本地航線市場,故料今年全球航空業客運開局甚艱難。該協會預計,在已撥出的1,700億美元政府救助之上,全球航空企業尚需額外700億至800億美元(約5,460億至6,240億港元)的政府救助,才有望安渡今次危機。

受疫情引發各國實施旅遊禁令影響,2020年全球航空業客運量史無前例地下滑達66%,全球旅客飛行人次約18億,顯著低於2019年的45億。當中,去年全球國際航線客運量狂減76%,國內航線客運量減幅則較為緩和,跌49%,原因是旅遊禁令主要針對國際旅遊。

IATA:航線僅恢復五成

去年首波疫情期間,各國紛紛祭出旅遊限制,造成當時全球航空客運量僅達正常水平的5%。航空業在停機坪空間不足下,被迫將飛機停放在跑道上。由於發現傳染力更強的變種病毒株,恐怕會拖累今年航空業的復甦前景。

IATA表示,今年3月全球航線只及正常水平的50%。不過,預期次季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疫苗接種會去到一定水平,不少地區都開始着手如何加快航空業復甦,包括研發旅客數碼健康證明,以及建立「旅遊氣泡」。

歐盟執委會於3月17日宣布「疫苗護照」計劃,可在滿足已接種疫苗、篩檢後無確診、感染後痊愈等條件之下,自由通行27個成員國。

事實上,在疫情常態化和後疫情時代,健康因素在各國民眾往來中愈趨重要。隨着愈來愈多國家達成健康證明互認安排,且看下半年能否為國際旅遊局部放寬創造條件。同時,IATA亦在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IATA Travel Pass進行數碼健康認證,部分航空公司亦已進行測試。不過,宜留意中國與歐美地區在國際旅行健康證明的互認上,會否又再涉及政治角力的考慮,是行業復甦的不明朗因素。

多地研啟動「旅遊氣泡」

另方面,台灣與帛琉的「旅遊氣泡」已經啟動,而與新加坡的「台星氣泡」亦傳爭取在4月或5月落實;另新加坡、越南、日本及南韓等地亦在交換意見,為下一波「旅遊氣泡」作準備,當中新加坡及泰國正積極接洽。近日港府亦表示,星港重啟「旅遊氣泡」,參加者須先接種疫苗,另會去信日本、南韓、泰國等多地商討有關合作。

美國:6大航空公司年蝕2730億

數據顯示,美國航空、西南航空、捷藍航空、聯合航空、達美航空及阿拉斯加航空這6大美國航空公司,去年的虧損額合共達到350億美元(約2,730億港元),2019年則獲利138億美元(約1,076億港元)。

西南航空擬再推無薪假

受疫情打擊,西南航空公布,去年淨虧損31億美元(約241億港元),是1972年以來首度出現年度淨虧損,相等於每天虧損1,700萬美元(約1.32億港元),且其收入需要從目前水平翻一倍才能達到收支平衡。該公司行政總裁Gary Kelly表示,儘管希望今年可實現收支平衡,但這完全取決於客運量和收入的表現,而且很難預測反彈的時機,特別是商務飛行方面。

即使今年1月獲得政府17億美元(約132億港元)援助,該公司仍處於繃緊的狀態,在人手過剩下,計劃將向員工實施新一輪無薪假安排。

他又表示,雖然疫苗的供應或意味疫情結束,但目前的旅客預訂趨勢並未表明到今年3月為止會有明顯的改善。如果沒有更多的政府援助,該公司在第一季度可能會因人事成本過高,而面臨額外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損失。

預期國內線生意縮60%

美國航空公司管理層早前亦向1.3萬名員工發警告信,信中提出關於提前退休、提前離職的新一輪建議,且並不認為今年夏季出行需求強勁。達美航空顧客調查預測,國內外商務旅行將在2023年前,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70%。西南航空預估,在今年底前,國內線的生意仍可能較疫情前少50至60%。

美國:波音:國內遊強檢恐損經濟

美國政府一直在考慮採取其他措施來對抗疫情,目前國際旅客飛行入境時已強制檢測,但尚未實施在國內旅行的民眾,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只說正在「積極考慮」。波音公司的兩位高層則警告,白宮若連國內航班也要求強制檢測,恐造成重大經濟損害。

憂成本超票價 促政府出資

外電取得波音商用飛機部門行政總裁Stan Deal、航太安全長Michael Delaney於今年2月致信白宮,稱若強制財務窘迫的航空業實施該措施,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並波及經濟。

信中質疑CDC的重點並非是飛機本身,而如果是以旅行方式來考量,則酒店、汽車租賃、大眾交通,甚至餐廳都應該需要跟隨。信中還提出測試成本和可用性的擔憂,並指出成本很輕易的就會超過平均基本票價,認為如果政府規定了強制測試,就應該為此提供資金。

美國新任運輸部長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則強調,有關國內檢測的決定將以事實和科學為指導原則,大眾安全仍是底線,因為這不僅是乘客和業界員工,最終也是經濟上的正確答案,旅行民眾該充滿信心。

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成常態

卡塔爾航空集團(Qatar Airways)總裁Akbar Al-Baker較早前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未來航空業的新常態會是,所有人都得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書才能登機,許多國家將要求乘客接種了疫苗才能抵埗。亞洲航空(AirAsia)總裁Tony Fernandes亦認為,世界各國的做法將是,除非接種了疫苗,否則不會讓乘客在沒有隔離的情況下入境。

內地:次季或迎「補償式返鄉潮」

內地政府今年鼓勵民眾「就地過年」,導致春運表現未如理想。不過,隨着近月天氣轉暖、政策放寬,「就地過年」積壓的探親、出遊需求,有望在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和五一假期得到釋放,市場有機會迎來「補償式返鄉潮」。

機票價格反彈逾倍

據多家在線旅遊平台數據顯示,清明節及五一假期的旅遊產品預訂情況熾熱,機票預訂量均超過2019年同期,價格亦反彈,部分熱門航線票價漲幅更超過兩位數,上海至三亞、北京至三亞以及上海至重慶票價按年升16至112%,乃好現象。

此外,被視為中國版疫苗護照的「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程式推出,內地民眾可經微信安裝,健康證明提供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結果及疫苗接種情況,也設有加密二維碼,提供其他地區入境及相關部門讀取,為航空業復甦爭取更多有利條件,相信最快於五一長假有初步成效。

香港:國泰未止血

因管理不善而在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名跌出三甲的國泰航空(00293)去年錄得歷來最大虧損,勁蝕216億元,加上燃油對沖損失恐未完,被大行狠踩前景。

該公司要撲水過年,早前公布發行67.4億元有擔保可換股債券,換股價每股8.57元,集資淨額66.8億元,用於一般用途,消息令其股價受壓,一度低見5.95元。

南韓:航班勁削一半

南韓政府數據顯示,由於疫情大流行,2020年南韓航班數目按年大減一半。南韓國土交通部表示,去年南韓航班數量為42.1萬架次,較2019年大降50%。其中,國內航線減少10.4%至22.1萬架次,國際航線減少66.4%至20萬架次。

南韓航班數量原本一直穩步增長,從2016年的73.9萬架次,增長至2019年的84.2萬次,但自去年3月疫情在該國爆發後,當地航班數量開始急劇下降。

歐洲:個別地區封鎖 法荷航再裁千人

歐洲方面,3月法國部分地區再度實施封鎖,故航空業前景尚未許樂觀。

當中,法荷航集團(Air France-KLM Group)旗下的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早前亦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比預期長,因為各國不斷新增的旅遊限制,特別是長途旅遊,故公司決定再裁員,包括500名機組人員、100名飛行員和200到400名地勤人員,涉及800至1,000人。事實上,該公司去年已裁員約5,000人。

檢疫措施加劇公司負擔

該公司行政總裁Pieter Elbers表示,荷蘭政府最近宣布嚴格的隔離和檢疫限制措施,其中包括要求所有搭飛機或船入境的國際旅客,需出示檢測證明,加劇航空公司的負擔,而該公司被迫削減部分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