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里巴巴後,市場突然傳來騰訊控股將成為內地當局下一個針對的目標。其實,這些年中資科企在政策呵護下極速成長,以配合打造科技強國,今日的所謂「壟斷」是順理成章。如今要「反壟斷」,實際目的也是配合國策,繼去年內銀後,今年輪到科企「讓利」,以引導資金撐實體經濟,打好疫後經濟復甦競賽,尤其美國已推出新一輪救市措施,投資者真的別胡亂撈底!
在內地,騰訊的微信支付和螞蟻的支付寶幾乎瓜分了整個電子支付市場。螞蟻上市計劃去年11月被煞停,已擊沉阿里股價,如今傳來當局劍指騰訊,市值隨即單日蒸發逾2,800億元,足見影響之大。誠然,阿里及騰訊是在政策傾斜下快速成長,憑着「壟斷」地位得以染指金融科技,並已發展到威脅傳統金融機構的地步,引來監管也是必然。更何況兩企已在海外上市,擁有公眾及外資股東,當局察覺發展出問題及時出手整治,甚而要求其重組資產,將部分剝離,又或強制引入傳統金融機構或官方機構投資,以平衡行業利益,確保發展在官方控制之內,實不意外。
再者,疫情期間百業蕭條,內、外需求皆疲弱,內地必須「放水」讓股市飛,製造財富效應以保內需,為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可如今疫苗已面世,疫情逐步受控,實不需要再放任股市繼續膨脹,激化資產泡沫,製造新的危機。是故,這次刮起的「反壟斷」旋風,一方面是要在美國再大量放水、將激化美股泡沫前,為內地科技股擠出水分;另一方面,亦可藉此引導部分市場資金由新經濟回流傳統經濟板塊,務求加快並均衡復甦,拉近貧富差距,可謂一石二鳥。
事實上,如今反壟斷不是中國獨行,歐、美也在向科企高舉相關旗幟,畢竟近年大量放水,科技股成為「吸金地」,霸佔着全球十大首富多數席位,大量財富向單一行業的少數人積聚,明顯激化社會矛盾。疫後各地政府打科企主意,以各種藉口判罰巨款,逼其「讓利」以補國庫空虛,改善債務問題是無可厚非,故「打科技大鱷」已成為全球政策新風尚,股市也逐步反映。
可以預見,科技股短期將持續調整,財富又要來一次大轉移,有人歡喜有人愁!不過要注意的是,如今新經濟產業發展已成為各國經濟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眼前要科企「讓利」非旨在打沉科技業發展。反而短痛過後,隨着實體經濟恢復,具實力的科企將可在更健康的市場環境和商業景氣下成長,長遠仍是資金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