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身群組」新近爆疫,令到剛重開的健身室又有機會關門,一眾「肌民」人人自危。事實上,疫情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習慣,連帶健身行業的整個產業結構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有更多時間留家,亦更傾向使用科技輔助運動,使該業務潛力一下子爆發。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健身室等場所一度暫停營業,美國24小時健身(24 Hour Fitness)、金牌健身中心(Gold's Gym)等傳統健身房更申請破產,成為疫情下的犧牲品。不過人們長期留家避疫,反而帶旺家居健身行業。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健身行業規模逾1,850億元(人民幣‧下同),遠高於2019年的738億元。隨着經濟穩步增長,居民的健康意識漸提升,健身已成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未來內地健身產業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預計到2022年,健身市場規模將達到2,115億元。
報告指,2020年1至5月期間,健身類手機應用程式(App)每月活躍用戶數目穩定在7,000萬水平,與2019年同期相比,活躍用戶數目單月增幅最高達24%。有管理諮詢公司發布2021年中國消費者報告,指疫情令中國線上健身用戶增長達23%。
有內地機構投資者稱,在當前的投資組合中,健身科技相關股份數量正在增加。未來10年,食品科技與健康科技將會成為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
在健身運動領域中,由於盈利能力高的品牌並不多,所以近年資金更加青睞龍頭品牌或資產較輕的運動品牌。
投資人士亦指出,健身行業大環境不但向好,而且有國家政策激勵、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都有利於行業的持續發展,故會繼續看好健身行業。
對內地健身房而言,雖然在疫情減退下已逐步恢復營業,復工比例已達九成以上,但客量僅為疫情前的七至八成。健身房行業的恢復周期取決於疫苗注射情況,仍存在不確定性。
疫情令整個體育產業受到影響,各國央行釋放充足的流動性湧向股市,帶動體育上市公司市值也迭創新高。
內地媒體統計在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的內地體育公司,截至2020年底,33家體育公司總市值達到8,134.18億元(人民幣‧下同),惟期內有12家公司市值按年縮水。
安踏體育(02020)、申洲國際(02313)和李寧(02331)這3家公司市值處於千億元以上。從市值增幅來看,有21家公司市值錄正增長,其中17家公司增幅在雙位數以上。
內地分析指,龍頭的體育公司市值表現會愈來愈好,收入和盈利會更出色,市場佔有率亦會愈來愈高。相反,2020年A股累計發行新股399隻(不包括新三板),但新上市的體育相關公司僅有兩家,說明要加入內地潛力巨大的體育市場分一杯羹,門檻並不低。
再者,即使是背景雄厚的體育公司,也並非沒有失敗例子。王健林旗下的萬達體育在美國納斯達克指數上市一年半後黯然退市。該股上市當日股價即暴跌35.5%,直到退市都未曾返家鄉。
至於在疫情下,體育用品公司如何調整零售策略,可觀乎龍頭股李寧近季營運狀況,線下零售及批發錄得低單位數降幅,同店銷售按年則錄得低單位數增長。相反地,電商虛擬店舖業務錄得40至50%增長。其內地銷售點淨減少397個,當中大部分為批發業務銷售點,可見體品零售業務亦趁疫情積極轉向網上銷售。
有報告反映,疫情期間,內地約有30至50%健身房倒閉。相反,家居健身行業相關的融資及上市消息近一年時有聽聞,內地健身應用程式Keep於1月中完成F輪融資,估值高達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進身內地「獨角獸企業」。
市場消息指,Keep上市計劃入直路,惟公司發言人對上市計劃拒絕置評。
Keep於2015年推出,向用戶提供網上健身課程,還開發了自己的健身器材並出售健康零食。外媒早前報道,Keep目前坐擁3億名註冊用戶,每月活躍用戶達3,800萬名。更有消息稱,疫情助Keep「起死回生」,挽救了較為低迷的下載量與活躍度,單計去年2月,Keep的每月活躍用戶就已增加36%。
該企近日完成F輪融資,金額高達3.6億美元(約28.08億港元),由軟銀集團的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領投,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騰訊控股(00700)、紀源資本(GGV Capital)等加入,反映多個重磅創投基金一致看好家居健身行業前景。
創投數據庫資料顯示,Keep在2015年4月完成500萬美元A輪融資後,相隔5個月便獲得另一筆1,000萬美元B輪資金;及後分別於2016年及2018年完成C及D輪融資。2020年5月,Keep在由香港科技投資公司Jeneration Capital Management領投的E輪融資中籌集了8,000萬美元後,估值達到10億美元。短短9個月間,估值又再翻一番,躍升至20億美元。
領投方軟銀願景基金的管理合夥人陳恂表示,Keep以持續累積的數據為新一代消費者打造了精細化的運動和多元化的健身體驗。在其固有的電商商業模式以外,Keep近期也推出了直播課程和智能硬件等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