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晶片貿易「缺口」近3千億

即使被美國政府重點打壓的中國通訊設備巨頭華為已不能再囤積晶片,內地今年首兩個月集成電路(晶片)貿易逆差以美元計算依然按年大增36.31%至379.56億美元(約2,960億港元),即是進口遠多於出口。

對台赤字擴39%

其實內地今年首兩個月集成電路出口量及貨值也按年分別顯著增長47.04%及30.77%,問題是內地現時沒有晶片廠能夠量產12納米以下尖端製程的晶片,這些晶片都是經濟愈益數碼化的基礎物資,如智能手機及高效能運算(HPC)設備,而且代工費遠比內地能掌握的成熟製程昂貴。

巧合的是,內地過去兩個月對台灣的出口總值按年增長45.28%至接近109.87億美元,可是期內對台貿易逆差仍按年擴大39.35%至224.21億美元,比海關總署披露的任何一個經濟體都要大。現時台灣於晶片產能、尤其是尖端產品的份額已令一些發達國家感到不安。

內地工信部前部長苗圩昨日表示,內地製造業迄今依然是「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基礎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距離「製造強國」的目標至少需時30年。他又稱,內地製造業佔經濟總值的比重下降得過快,不但拖累經濟增長,更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削弱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投放於創新的資源「重複」且「低效」,要加快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

力谷晶片國產化的除了內地,還有歐盟。市傳歐盟希望2030年前全球先進半導體最少有兩成於歐洲生產,減少關鍵技術對進口的依賴,官員正草擬相關草案,預計本周呈交歐洲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