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製造業復甦有隱憂

隨着疫情漸見起色,亞洲各國上個月製造業逐步恢復正常,大多數亞洲經濟體採購經理指數(PMI)持續步步上揚。當中,日本2月份製造業PMI終值經季調後由初值50.6上調至51.4,創逾兩年以來最高。

日本2月份製造業PMI自2018年12月以來首次重現擴張。當中,新訂單增速亦為超過兩年以來最勁,新出口訂單則4個月來首次擴張。不過,就業人數下降,採購活動更連降26個月。成本負擔連升9個月,主要受原材料上漲推動,帶動產出價格亦連升3個月。製造業對來年產出信心增強,創逾3年半以來最高。

調查機構IHS Markit經濟研究員Usamah Bhatti稱,超過33%受訪者估計未來12個月產量會增加。不過,疫後經濟復甦仍存在隱憂,他認為,目前整個日本製造業對供應鏈中斷的憂慮加劇,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尤其是日企面對的成本負擔已升至兩年來高位。

華就業指數續陷收縮區

內地方面,繼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製造業PMI之後,反映民企為主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走勢也相若,2月回落至50.9,雖然連續第十個月處於50以上的擴張區間,但已連降3個月,並下滑至去年5月後最低,同時較市場預期差,顯示復甦的邊際效應正逐步減弱。

在製造業產出擴張放緩下,2月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錄得10個月和9個月以來最低,外需繼續拖累總需求。受訪企業強調,冬季海內外疫情對市場景氣度均形成負面影響,就業市場也仍然受壓,2月就業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位於50盛衰分界線之下,即收縮區間,且降幅有所擴大。惟業界有信心疫情一旦結束,客戶需求將全面上升,2月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已跳升至近6年半來的次高水平。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內地製造業復甦動能進一步減弱,供求增速放緩,就業及通脹壓力續增,但企業預期卻更為樂觀。目前政策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呵護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苗頭,又要對通脹有足夠重視。

緬甸政變 PMI歷來最差

其他東南亞國家方面,馬來西亞和泰國製造業PMI分別為47.7和47.2,按月均出現萎縮。而正處於軍事政變的緬甸,PMI降至27.7,創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隨着工廠關閉,產出、新訂單、採購以及產品庫存的收縮幅度均創最低紀錄。

另外,南韓海關公布,在全球晶片需求帶動下,常被外界形容為全球經濟「晴雨表」的南韓出口2月按年大增9.5%,雖然低於市場預估的10.9%,但連續4個月保持增長。當中,半導體出口大升13.2%。除晶片大賣外,南韓整體汽車出口勁增47%,石化產品出口也大增22.4%。南韓央行預期,該國經濟今年增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