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可在疫下紓解民困,詎料一招聲稱可為庫房年增逾百億元稅收的上調股票印花稅卻棒打港股,「百億」稅收未到手,單日市值已率先蒸發「逾萬億」,市場的表態不用多說!誠然,當今香港經濟仍備受疫情衝擊,中美金融戰後續發展尚未明朗,經濟命懸一線。偏偏這時候,港府主動在金融領域採取「自殘」行動,增加股票交易成本「趕客」,削弱金融中心競爭力。如此倒行逆施,試問港人的厄運何時見盡頭?
綜觀全球主要市場,美國、日本皆不收股票印花稅;中國內地及新加坡都只收單邊稅項,香港則是股票買賣方均須支付。對交易頻繁的機構投資者而言,港股交易成本原本已不低,若欲做大做強,應減稅而非加稅!
再者,港府要一年多收百億元稅收改善財政,大可多賣一、兩塊官地,又或從削減行政開支等途徑實現,實在用不着向金融業打主意。眼見近半年港股交投有起色,就不假思索上調股票印花稅,如此短視,難怪恒生指數一度應聲狂瀉逾千點,主板成交及北水淨沽售金額均創出歷史新高,顯見各路資金「用腳」表態,是不折不扣的「倒米」!政府是否知道一些熱門股是多地上市,用不着只在港買賣?
回歸以來,歷屆政府無視香港稅基過分狹窄的問題,發展新興產業又不得其法,長期靠食老本。如今因疫情影響下錄得巨額財赤,就亂出招,冒着適得其反的風險,向經濟僅餘的活力產業動手,是何等愚蠢的行徑!其實,要爭取財政平衡,節流比開源更實際,最簡單直接就是叫停倒錢落海的「明日大嶼」,不是更可取嗎?
且別忘記,美國新政府班子對華政策強硬,相信不易改變特朗普時代已實施的制裁行動,更不排除會設法聯同盟友加強對中方的圍堵。香港處於中美爭霸的夾縫中,外資已減少在港投資,或索性直接進入內地,金融中心地位本身就危危乎,近期所謂交投暢旺,僅靠紅色資本撐場。
事態證明港府毫無危機感,試圖讓金融業複製過去十多年旅遊及零售業般,依賴內地需求來營造虛榮,如今還主動開刀討錢,出力「趕客」,試問此舉一年多收的百億元稅收,如何能抵銷削弱競爭力的損失?他日金融業步旅遊及零售業後塵,虛榮過後落得一片沉寂,香港還剩甚麼?
廢官當道,疫後復甦本不樂觀,萬料不到劣政不絕,試問港何以興?民何以安?一場世紀疫情,港人靠自救,可一班廢官仍要攞香港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