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金融政策:檢討第二上市制度 迎接中概股

中美金融戰令本港成為磨心,惟同時帶來一筆「橫財」,就是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陸續來港第二上市。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更提到,負責迎接這批大戶的香港交易所(00388)會檢視整體第二上市制度,包括非同股不同權架構(WVR)的大中華公司是否需要屬於創新科技公司,才能透過新設立的渠道在港作第二上市,以及它們相應的市值要求,而港交所會在稍後諮詢市場。

不過,隨着內地也持續開放金融市場吸引外資,本港與內地之間亦存在一定競爭。

兩歐資行高管傳改駐內地

外電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歐資投行瑞信最近讓3名董事攜同4名年資較淺的投資銀行家從香港轉駐內地,其對手瑞銀亦準備讓幾名董事改駐內地。

分析相信,兩行的考慮不排除是內地商業活動已大致回復正常,本港疫情卻反反覆覆,導致這批投資銀行家遲遲不能自由通關,因此乾脆讓他們長駐內地以便盡早搶生意,避免「執輸」。資料顯示,上述兩家瑞士大行去年中港兩地的新股生意未能打入10大,跑輸中資投行以及美資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該篇報道還有一句可圈可點,就是「隨着內地(金融)市場不斷擴大開放,把投資銀行家派駐香港這個長期以來擔當中國與西方橋樑角色的城市,重要性日益下降」。近年一大關鍵在於內地對外政策不斷開放,去年更容許外資券商在華獨資經營子公司,意味着外資不再受限於以往的51%持股比例。

瑞信亞太區行政總裁Helman Sitohang早前接受外媒訪問時亦稱,期望盡早取得內地合資公司全部股權,並計劃把內地人手增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