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難以為繼 轉谷「創新驅動」

過去內地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手段是電價補貼,主要是成本高昂,問題是發放補貼的基金缺口隨着相關發電產能擴張而愈來愈大,導致風力及太陽能電廠應收補貼慘被「拖數」。不過,國家發改委現時的取態是可再生能源將由補貼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務求擺脫應付補貼所帶來的的財政壓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性。

推動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

補貼長期「拖數」加上以前電網系統無法消納(棄風限電)的問題,一度令資金對可再生能源板塊缺乏興趣,經營風電場為主的華能新能源(前上市編號︰00958)及華電福新(前上市編號︰00816)因為交投低迷已分別於2019及2020年被私有化。

事實上,現時內地政策是2018及2019年批准動工的陸上風電項目,若未能分別趕及於2020及2021年竣工連上電網,就不獲補貼;至於今年開始新批准的陸上風電及太陽能電場項目,就不會再有補貼。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就包括落實中央「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並且推動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為排碳提出合理定價,以及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國務院去年11月初曾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於新車銷售佔比達到兩成左右,問題是若電力仍靠燃煤,豈不是本末倒置?因此除了提升電池技術外,國務院亦推動「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高效協同」,方法包括在充電處附近設有獨立專用太陽能發電設備,並將製造出來的太陽能電能儲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