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中國敲定「內循環」為增長引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浪潮席捲全球,「去全球化」風暴突襲,加上關稅戰纏身,中國不得不重整「雙循環」新戰略以作應對,尤其在2020年第三季初嘗經濟恢復增長的小勝利後,內地政府更明確為2021年起錨的「十四五」(第14個5年規劃)定調,認定「內循環」為增長新引擎。不過,為免內銷及外交政策墮入「兩頭皆空」的險要懸崖,內地不惜賣力促使東亞各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國際形勢嚴峻,人民幣匯率強勢持續,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內地出口競爭力遲早受影響,更重要是,世紀疫情已凸顯內地的供應鏈並非萬無一失,至少部分關鍵技術、配件、原材料仍嚴重依賴外國廠商。為補救產業停擺風險的重大缺漏,內地政策提出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儘管中方多次強調「內循環」絕非封閉運行,但中外市場主客之位自此將今非昔比。

內地券商國泰君安認為,實現「內循環」主要依靠消費和科技兩大途徑。前者為擴大內需,消化內部投資產生的產能,承接此前所依靠的出口市場,形成自我循環經濟體;而後者則為解決高端產業鏈中多項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推動區內經貿 搶簽RCEP

作為世界生產大國,經濟轉向內銷難一蹴而就。內地為防範經濟「硬着陸」,中方早前與日本、南韓、澳洲、新西蘭和東盟10國簽訂RCEP,被視為應對經濟逐步與美國脫鈎、抗衡美國圍堵的重要一步。國泰君安指,RCEP誕生意味全球貿易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已揭幕,即美墨加協定(USMCA)、歐盟(EU)及以東盟為中心的亞洲地區經濟體各據一方。

另一券商開源策略則指,東盟經濟體乃RCEP及「一帶一路」的重要成員。RCEP推動區域性經貿往來,使國際交通建設變得重要。未來對接「一帶一路」東盟國家的傳統基建項目,或隨之快速推進,有利內地在疫後布局。故內地商務部坦言,繼RCEP後,將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及進步協定》(CPTPP),未知是否有意進一步爭取亞太地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