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美國瘋狂放水 通脹隨時重臨

「通脹會重臨嗎?」看似是一個不貼地的題目,疫症還在肆虐,歐美仍在用盡全力防止經濟下沉,投資者把注意力放在通縮上,通脹從何而來?但事實上,部分經濟學家已看到通脹重臨的風險。

僅靠低利率難谷經濟

其實只要細心看,今次美國聯儲局和政府對刺激經濟的做法,較2008年量化寬鬆更進取,效果也更顯著。

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央行基本上只會控制短期利率。每當經濟下滑時,聯儲局便會調低聯邦基金利率,希望低利率能刺激借貸,增加公司投資或個人消費,從而幫助經濟。但公司和消費者不一定有借貸意欲,銀行也可能因風險原因不願批出貸款,繼而影響低利率對經濟的推動力量。

故此,環球央行在金融風暴之後更進一步推出量寬政策,在市場向投資者購買政府債券,推高債價,壓低利率。這樣一來,投資者因賣債而增加的現金存量能帶動消費,也會導致銀行存款增加,銀行有機會因「水浸」而提高批出貸款的意欲。

不過,理論和實踐難以相向而行。聯儲局在2008至2014年實施了3次量化寬鬆,總資產規模增長約4倍,但對經濟增長和通脹的推動效用卻不大,商業銀行對貸款的態度依然審慎,美國經濟也依然疲軟。

疫情導致政策更寬鬆

在今次疫症下,美國政策反應看來對比2008年金融風暴時更進取。第一,聯儲局出手比金融風暴更快且狠,可能看見量化寬鬆對通脹影響不大,所以放心大膽出擊。第二,美國國會主導疫症財政開支,由聯儲局全力支持,基本上是政府把錢直接存入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口袋裏,不用再被動地等待消費者和公司來借貸。第三,政府透過Paycheck Protection and 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s直接借出低息貸款,公司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不需要還款,不需再擔心銀行不願貸款的問題。這些政策效果立竿見影,雖然美國經濟勁縮,但9月美國M2貨幣供應按年增速卻達到24.2%,創過去30年以來最高。

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擔心,大幅貨幣增長會否導致通脹重臨?他們的憂慮不無道理。第一,今屆聯儲局局長處於弱勢,過去兩年被總統壓迫他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現在加上疫症開支計劃由國會主導,並由聯儲局支持,一定程度上,該局獨立性被削弱。第二,經濟學泰斗佛利民曾說,「沒有東西比政府短期計劃更長期」,經濟學家開始擔心政客今次嘗過甜頭後,在未來會不斷推出新計劃為自己牟取選票,使聯儲局更難控制通脹。

最後,中美貿易戰和中西意識形態的分歧愈來愈大,這或會減慢環球貿易流通量,增加通脹壓力。雖說暫時難以估計通脹回歸的時間,但通脹再臨的風險確實大幅提高。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