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謀翻身進軍大數據

被稱為「新石油」的大數據乃投資者琅琅上口的科技趨勢,連因為早年會計醜聞,淪落到要出售招牌記憶體業務控股權去救亡的日本老牌電機廠商東芝,亦想借大數據東山再起,期望三至五年內成為重點業務支柱,逐漸轉型成為一家「基礎服務公司」。

不論是新興「獨角獸」科企,還是傳統行業的大集團,皆在苦思哪裏可以收集能夠變成鈔票的數據。

日立拓物聯網 年收760億

日本另一老牌電機廠商日立於一六年推出的物聯網平台Lumada,已經壯大成一盤一年收入達10,370億日圓(約760.81億港元)的生意,相當於集團截至今年三月底止全年收入約一成二;而日立今年亦與微軟結盟,一同圖在北美、日本和東南亞推出針對製造業和物流業的數碼方案。

與此同時,德國電機巨頭西門子亦透過類似產品MindSphere,將收集從工業機械等的作業數據,設計出改善生產流程的方案。

不過,東芝覺得大多數做大數據的公司都只着眼於企業,其實消費者的數據發展空間更廣。其如意算盤是,運用公司在日本國內擁有約六成市場份額的收銀機、透過投資流動設備收銀程式開發商Ubireji,收集大量消費數據,期望今年內覆蓋全國零售交易額30%的資訊,涉及10萬間店舖和45萬億日圓(約3.29萬億港元)的消費額。

消費者安裝了連接特定應用程式後,會收到按其購物紀錄推送的優惠券、食譜及健康資訊,東芝藉此擴闊數據來源。

前年由西門子過檔的東芝上席常務(高級副總裁)兼東芝數據社長島田太郎指,「沒有掌握消費者數據企業勢會逐漸淪為輸家」。

向商家提供改善收入方案

他又認為智能手機能夠攫取的數據有限,東芝的收銀機、入閘機和電梯卻是日本人每日生活都一定會遇到,而變現方法則包括向商家提供改善收入、掌握研發和廣告投入的方案,期望有朝一日東芝超過一半盈利由數據貢獻。

日本人擅長硬件技術,迄今掌握很多關鍵電子零件和原料,問題是東芝等昔日風摩全球日本巨企近年不再風光,而日本經濟面對人口「少子高齡化」和債台高築困擾,一直要依賴極度寬鬆銀根度日。

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亞太區投資組合管理主管正直知哉評論「後安倍時代」時特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凸顯日本政府和企業於採用資訊科技和數碼解決方案上非常落後,勞工及資本運用上的效益不足,恐不利經濟復甦。

東芝三十多年前發明的NAND Flash記憶體可以在電源中斷的情況下儲存資料,為今天的大數據奠定硬件基礎。現稱鎧俠的東芝半導體據報計劃最快十二月重新上市,屆時其業績東芝會以權益法入帳,問題是技術再勁,記憶體價格頗為波動,建立穩定收入的必要可見一斑。東芝翻身的挑戰,某程度上也是日本經濟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