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指「疫」市熱炒存憂

在疫情下,「宅經濟」把科技應用推向高峰,科技股投資熱潮亦乘勢再起!俗稱「港版納指」的恒生科技指數千呼萬喚下終於在七月下旬正式面世,較全球焦點科技指數納指100指數慢了數十個年頭,亦被兩內地科技指數趕上。全球科技指數推陳出新,投資者又如何分一杯羹?

恒生科指:恐過分集中龍頭企業

這個市值逾十萬億元的新指數追蹤市值最大的30隻香港上市科技股,業務涵蓋網絡、金融科技、雲端、電子商貿等。

入場費僅千元 啱長揸

現時市面有數隻追蹤相關指數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包括南方恒生科技ETF(03033)、華夏恒生科技ETF(03088)及恒生科技ETF(03032),入場費約1,000多元。若投資者看好科技板塊,但資金有限且不懂選股,這類ETF便適合作長線投資。

惟申萬宏源投資顧問部主管麥嘉嘉指,恒生科技指數集中於龍頭企業,缺乏風險分散能力,反觀現時市面有多隻追蹤科技股的基金,例如三星中國龍網ETF(02812)追蹤中證全球中國互聯網指數表現,涵蓋「ATMX」外,亦包括美國上市的拼多多,以及內地上市的同花順等。

美國納指:巨企漸壟斷 增長減慢

納斯達克指數(簡稱「納指」)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指數,市值約17萬億美元(約132萬億港元),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更能反映科技股的納指100指數由今年三月低位反彈68%。

無限量寬谷高估值

新冠肺炎疫情催谷新經濟概念,納指早前屢創新高。券商摩根士丹利指,科技股連續約65個月跑贏大市,僅次於科網泡沫爆破前的79.6個月紀錄,憂慮科技股估值過高,令人想起科網泡沫。而現時市面上有數隻投資納指或納指100的ETF,包括安碩納指一百(02834)、BMO納指(03086)及兩倍反向納指ETF─FI二南方納指(07568)等。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指,目前美國科企財政狀況穩健、科技產業成熟,不能與二○○○年科網股泡沫相比。但納指經歷逾十年的牛市,龍頭科企逐漸形成壟斷局面,致行業增長速度減慢,加上美國聯儲局無限量寬令美元有貶值風險,造成資產泡沫,使美國科技股有下行風險。

滬科創50:市盈率太高不健康

「中國納指」上海科創板啟動上市交易逾一周年,科創板50成分指數(簡稱「科創50指數」)亦於七月廿三日推出。科創50指數選取上海科創板中市值最大、流動量最高的五十隻股份組成。

科創板成立僅約一年,便吸引具實力的科企上市。今年首七個月,科創板融資超過1,465億元人民幣,比滬市主板、深圳創業板及中小板融資總和約1,070億元人民幣還要高。

倘中央遏炒易冧市

其中半導體製造商中芯國際A股(688981.SH)上市,集資額高達532億元人民幣。

科創50指數面世後,ETF、基金亦陸續推出。目前有四個追蹤科創50指數的ETF已在九月掛牌,惟港人目前未能投資相關產品。

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認為,在國策支持下,科創板未來將吸引具實力的企業上市,其中螞蟻集團正計劃以「A+H」形式於科創板及香港上市。但科創板的市盈率接近90倍,市場發展不健康,若日後中央有意收緊融資要求以壓抑炒風,或觸發市場動盪。

深圳創板:具改革概念 惟趨波動

深圳創業板指數在一○年六月推出,追蹤創業板市值最大、流通性高的一百隻股份,當中醫療保健、資訊科技及新能源汽車企業佔指數權重達六成。

醫藥股領漲貢獻大

該指數一向在全球股市中表現突出,年內創業板指數升逾43%,升幅跑贏美國納指。分析認為,權重最高的醫藥股在疫情期間獲追捧,為指數提供最大貢獻。

與科創板一樣,創業板今年實行註冊制改革,監管當局放寬企業上市條件和加快新股審批程序。註冊制下首批新股已於八月廿四日上市,這批新股由申請到上市僅七十一天。而目前本港投資者可投資追蹤該指數的ETF為南方中創業板(03147)。

洪灝認為,創業板以中小初創企業為主,科創板則以業務規模大、科技水平高的企業為主。不過,註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容許首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在市場炒賣氣氛熾熱下,股份更趨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