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攪局謀堵華 全球經貿戰升溫

美國正精準出招,冀逐個擊倒中國的重點科技和金融企業之際,市場傳出日本有意拉攏美國、德國、英國、荷蘭等科技國家,目標在明年籌組新的科技出口管制,以防止先進技術外流至中國,轉作軍事用途而威脅國家安全。中國也非省油的燈,必力圖阻止全球關鍵科技巨企股權落在美資手中。看來,一場「科技世界大戰」無可避免,並必伸展至經貿全面鬥爭,過去成功的國際企業,如今正為處於中美夾縫而苦惱!

早前市場傳出十月上旬或之前,美國會公布制裁中港金融機構的名單,被視為高危的滙豐控股股價被震散;近日又傳來美國擬對中國「第一芯」的中芯國際實施出口管制,引發股價急挫。伴隨這兩則消息,還有美國內部正以國家安全為由,處理中資背景的TikTok交易,而中國亦在制訂《不可靠實體清單》。足見企業已成「磨心」,其命運不再掌握在自己手裏!

國際金融機構過去是天之驕子,利潤表現與實體經濟景氣關聯度甚高,地位舉足輕重。可有誰能想到,如今跨國巨企的身份反成負累,中港業務背景成為美國制裁的對象,外資背景又成為中國反制的高危群。國際企業要打破困局,就只有選邊站,一則有利保住現有投資,二則與其兩邊捱打,倒不如應付一邊就好了。企業以單邊押注求生的做法,意味要放棄另一邊的利潤,亦正正說明全球化「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不再,一般大眾也不要對經濟能完全復原抱有幻想。

另一邊廂,類似中興、華為、中芯等作為中國政府重點扶持的科技產業巨企,相繼成為美國打擊目標。這也在說明一個現實,就是中國必須檢討科技產業發展模式的利弊。過去以國家政策和資金來主導的發展,好處是內部競爭小,政策效益大,但往往只是成功建立了大市場,卻無法以創意、創新去深耕核心技術,形成外強中乾。在刻下美國不惜犧牲美企短期利潤,亦要全面圍堵中國的前提下,國企既無法「走出去」,零件供應亦極為被動。更惡劣的是,原本不依賴美國零件,也可靠其他來源力頂,惟目前傳出日本有意攪局,投機主義不言而喻。須知道日本在科技原材料上佔壟斷地位;德國優勢在重工業科技;英國主宰了晶片設計;荷蘭擁有獨家製造晶片所需的光刻機技術!

面對世界大棋局,考驗着各地領導人的處事藝術,尤其美國十一月總統大選日子漸近,所謂「不立危牆之下」,一般大眾真的只宜作壁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