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視野:零售業苦撐須主動求變

剛公布的七月零售銷貨總值按年跌幅看似收窄,但若與社會發生動盪前相比,整個零售規模萎縮逾三分一。儘管政府月內將會推出第三輪的防疫抗疫支援,但已經支撐逾一年的香港零售業猶如強弩之末,重整是必然和必須的。

七月零售總值265億元,同比跌23.1%,亦只及一八年七月的六成八,因過去6個月零遊客,這基本上是本地消費規模。由前幾年的月銷售逾400億元一直下跌至今,行業難以維持原來規模。當中,重災區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品今年七月銷售總值25.46億元,僅是前年七月的72.53億元三分一!

防疫抗疫基金連同《施政報告》推出逾二千億元支援,的確可以幫助受重創的企業「再坐一會」。但零售業經營最大成本為租金和存貨,然後才到薪酬開支;但商舖業主也出來「呻窮」,謂無法再提供租務優惠,那首當其衝自然是縮減分店了。

同樣受疫情重創的國際零售品牌,已相繼啟動重組,一些著名品牌已全面退出香港市場。一是「不一定」需要實體店的,就如最近宣布永久關閉實體零售店的微軟,軟件本來就不太需要門市,經濟走下坡時,借勢調整經營模式提高收益的行動會陸續有來。

二是因香港市場規模縮減而調整。香港經營成本高,尤其是舖租,個別已經躍升為全球最昂貴。新形勢下,改變市場結構是必然的,最近已經相繼有美國、英國、南韓等國品牌退出本地市場。

藉創新科技降低開支

至於香港本地的消費品牌,儘管不會退出本地市場,但會透過調整將有限的資源花在刀口上。既然商舖業主不減租,政府也表示不會幫商界交租,那就只能減舖;因此,傳統商業區的空置舖、大舖換細舖、長租變短期散貨點,在陸續增加。

縮小規模自然帶來人員規模的裁減。幸好,不少零售行業都實行與銷售掛鈎的佣金制,加上政府推出保就業津貼,大規模裁員暫時未見,但逐步利用創新科技去降低經營開支是大趨勢。

就業人口收入減少的不良循環就是購買力下降,直接打擊零售行業中的非民生用品行業,尤其帶季節性的時款商品。講真,社交令下應酬活動減少,誰又要裝扮呢?經濟前景不明朗,消費信心更疲弱。

不少意見認為零售業市道難以恢復到疫前,短中期這是肯定的。經過疫情,大家的生活也趨向簡單自然化。消費規模縮減,製造業也受影響,連鎖影響已出現,要恢復原狀,是需要較長的時間,更何況,疫情仍未受控。所以,相信全球現時有同一願望,就是:疫情受控、疫苗出現、復甦經濟。

隨着普及檢測計劃的推行,政府應順勢利用數碼科技為基礎,推出健康碼,然後逐步與鄰近疫情已經受控的地區建立「旅遊氣泡」,有控制地逐步恢復旅遊業。否則,單靠本地基本消費力無法支撐消費零售行業,更何況是現時猶如一池死水的旅遊業呢!

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 黃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