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鈎成大勢 經濟備戰須自強

中國是最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市場原本預期第三季開局經濟可延續次季的反彈勢頭。可最新公布的七月份經濟數據表現卻遜預期,反映在內、外需求雙降及洪水為患等問題下,經濟復甦勢頭尚不穩定。由於中、美兩國經濟正朝脫鈎方向發展,全球化紅利消失,後果是需求減少,經濟收縮。外部發展既非中國單方面可控,未來必須設法穩定內部需求,強化自給自足的內循環「備戰」模式,做最壞打算,作最佳準備。

內地次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恢復正增長,市場憧憬第三季可持續「V」形反彈。惜七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現皆遜市場預期;失業率按月亦僅持平,青年人口失業率上升。好明顯,「V」彈持續的期望落空,取而代之,可能是「W」形反彈,即復甦步履尚不穩固,有機會再次下試底部支持。

事實上,內地經濟面對內、外需求皆存在高度不穩定性。在內,天災與瘟疫打擊經濟活動。官方積極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但景氣難一時回復,災後重建亦需時,銀根寬鬆要有需求支持才可起到作用。對外,反華情緒高漲,美國繼圍堵中國製造和科技業後,正設法進行金融圍堵。外資廠遷離,外需不振。當海外市場都逐步走出疫情,恢復生產,料將減少對進口中國貨的依賴,內地大量中小企只有望天打卦。

畢竟,中美貴為全球兩大經濟體系,兩強合作時,全球化能創造大量需求與職位,經濟紅利可觀。可如今兩國朝向脫鈎,外部需求萎縮顯著,兩國以至全球經濟增長步速都須作出調節。

近十年,出口、投資和消費乃內地經濟主要動力,可如今出口難望在三、五年內回復舊觀;投資主要靠國家財政政策支持,外來製造業固定投資基本上不存期望,金融市場雖全面開放,卻遇上美國的金融圍堵,成效難料。尚餘的,得靠消費,故見近期當局強調要做好內循環;另着手激活A股市場製造財富效應,提振消費信心,為企業提供融資平台;再配合支持創新科技發展,創造新價值,支持居民創業,抵銷職位流失影響,全力維持內部需求以盡量抵銷經濟下行的壓力。

基本上,若內地能確保能源及糧食自給自足,保持社會基本穩定,依靠「內循環」對抗外部挑戰的策略,理應可支持一段時間。最不希望中美角力會演變成一場戰爭,可中美經濟脫鈎,必然會引發全球利益重新分配,危機還是不能排除。投資者宜認清大局,做好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