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放水有代價 滯脹來臨更糟糕

全球疫情雖仍屢創高峰,但不少地區相繼重啟經濟,各大央行亦積極維持低利率及採取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救市,務求盡快走出衰退。可狂發債及印銀紙不無代價,不但令貨幣有潛在大幅貶值風險,資金氾濫更會造成資產泡沫,加上反全球化破壞供應鏈,令物價趨升,種種因素將帶動通脹突飆。最怕伴隨的是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高企,便有機會重演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滯脹風暴!

近期全球股市維持暢旺,美股納斯達克指數迭創新高,新經濟股如魚得水,究其原因絕對是資金氾濫下的副產品,因實體經濟依然百廢待興、無甚作為,再多的資金只會激化資產泡沫,後患無窮。投資者須明瞭的是,政府舉債是要償還的,以史無前例的財政擴張和寬鬆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的效用未明,卻換來政府財政不再健全,威脅貨幣信用的深遠影響。畢竟量寬總有盡時,央行退場是時間問題,實現一定的通脹水平自是先決條件,可經濟復甦滿途荊棘,最怕是覆水難收,貨幣政策成效又已見頂,不知如何收拾殘局。

事實上,各地的刺激經濟措施將短暫刺激需求,必然會帶動物價回升。同時,經歷今次疫情,公共衞生意識將在一段長時間內維持高水平,部分行業如餐飲零售,為滿足防疫要求,營運成本必增,而旅遊業的規模效益遞減,皆意味着產品和服務價格趨升,在如此低息的環境下,通脹回升的影響將更為凸顯。另一方面,疫後新經濟的應用日廣,傳統行業面對整合,職位減少後難再返回疫前水平,就業市場的威脅實不易解除。

此外,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反全球化浪潮似無回頭路,全球供應鏈格局大改,企業將生產基地從較廉價之地永久轉移至較昂貴的地區,後果必然是帶動通脹上升。最怕是政府花了錢,卻改變不了低增長、高失業、通脹回升的格局,令滯脹重臨的日子愈行愈近,拖累金融市場表現之餘,引發的經濟大蕭條恐是以十年計!

香港方面,由於必需品主要靠進口,全球物價回升難免會輸入通脹,加上土地短缺問題未改,令樓價高企,資金又不斷流入港股炒作,致使內外通脹壓力漸現,可惜如今內部人心散亂,未能共同抗逆,企業盈利和勞工就業前景皆悲觀,實難走出經濟低迷格局,面臨滯脹之苦絕非危言聳聽!刻下民眾除了積穀防饑,增持貴金屬等多元化投資以避險保值外,應對之策着實不多,只有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