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概股勢加快湧港上市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似乎已過高峰,各國政府集中精力回復正常,並逐漸重新開放經濟,投資者的焦點近來亦由疫情大流行轉向中美貿易衝突。

疫情爆發加劇了全球對過度依賴中國製造業的擔憂,這促使美國、日本和歐盟及其他國家的政府,鼓勵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搬回本國。

雖然提高關稅已經導致一些服務於美國市場的企業離開中國,不過,由於中國勞動生產效率高、基礎設施良好,以及供應鏈體系成熟等多項優勢,企業不太可能廣泛地撤離中國。

審計欠透明 恐遭除牌

尤其是在高科技產品和服務方面,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快速的發展速度及領先的創新技術,為許多企業提供優勢。事實上,中國製造業供應鏈具有高度韌性,在疫情和封鎖期結束後,正迅速回復到接近滿負荷的水平,這顯然彰顯了中國的競爭優勢。

而中美關係緊張的另一個原因,是與美國參議院最近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 有關。如果立法生效,法案將會禁止許多中國企業在美國交易所上市,並且將許多現有的中國企業除牌。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因為某些中國企業經審計的財務報表缺乏公認的透明度。

由於中國企業是在本國進行審計(大多數情況下由「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中國政策一直以國家安全問題為由,阻止海外監管機構參與審計。這是美國和中國之間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談判已經持續了多年。

該法案規定,如果一家企業連續三年未能遵從美國上市企業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則會被除牌。

雖然此法案對市場的流動性影響不會立即顯現,不過,監管機構可能收緊對中國的美國預託證券(ADR)審查,加快中國企業在香港市場第二上市的趨勢。

中美拉鋸戰料難平息

現時阿里巴巴和網易已經在香港第二上市,及即將在香港掛牌的京東,市場估計這些企業的投資者基礎將會擴大。

此外,三年的過渡期為PCAOB和中國監管機構之間解決分歧,以及為落實各項政策留下充裕的時間。不過,如果談判失敗,許多受影響的企業可能會在其他市場上市。內地和香港將會歡迎這些企業,並繼續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為企業提供一個替代的流動性來源。

整體而言,這種貿易等拉鋸戰料將會持續,特別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中美關係似乎仍是一個熱門話題。然而,最終達成一項全面協議可以符合雙方的最佳利益。

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股票團隊

作者: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股票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