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雖觸底 反彈動力變數多

內地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創下一九九三年有官方紀錄以來首次負增長,表現亦遜於市場預期。在疫情受控之下,首季經濟可能已觸底,惟這並不等於復甦就必然會緊接而來,皆因目前全球其他地區的疫情尚未受控,一旦拖累全球經濟衰退,內地亦難幸免。故奉勸投資者要保持警惕,切莫對號入座。

首季內地GDP按年萎縮百分之六點八,惟隨着三月疫情受控,月度經濟數據開始回穩,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跌幅收窄,固定資產投資按月回復單位數增長;工業產出規模回復至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內地經濟回穩,惟復甦之路並不平坦,憧憬「V」形反彈更是一廂情願。首先,內部需求(消費與投資)轉弱是一大挑戰。受到首季停擺影響,居民的消費意欲大打折扣,不少工廠雖已復工,但尚未全面復產。首季全國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皆雙雙下跌,在收入不穩定之下,消費信心需時重建。

固定投資主要由房地產和基建組成,前者經營情況未許樂觀,皆因銷售放緩影響資金回籠,行業高槓桿的問題備受關注,項目發展步伐也難免會受到影響。至於基建部分,地方政府公共開支增加但土地收入減少,財政緊絀,推動基建項目得靠當局再加大力度「放水」來支援。

外部方面,歐、美等地的疫情尚未受控,經濟停擺若於次季延續,外部需求將進一步冰封。近月內地工廠流失大量外貿訂單,正是警號。其次是疫情引發的「去中國化」之風,所指的是歐、美政客將疫情失控的責任歸因中國延誤通報疫情實況,致落得如斯失控的境地。這些指摘固然有商榷的餘地,惟此現象誠然不利內地經濟改革開放,亦令中美第二輪貿易談判蒙上陰影。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刻下中國經濟形勢仍然嚴峻,作為全球經濟大國,無法隔絕外界衝擊,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如今只有加緊疏導內部系統性風險,透過推動新經濟產業盡量抵銷傳統經濟失速的衝擊,盡可能維持就業市場及樓市穩定,變相保住全民飯碗和身家,則內需始能言穩。至於對外開放市場的成效、全球化產業鏈的運行、國際關係,誠非中國單方面可控,得見招拆招,隨機應變。畢竟全球皆須意識到,中國經濟穩定,不但關乎中國的自身利益,亦是支持全球化解經濟衰退風險,盡快重拾正軌的重要力量。所謂「鬥俱傷,合兩利」,結局僅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