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陷低迷 日式困局更嚇人

環球股市踏入一九年不但將去年擔心的眾多不明朗因素拋諸腦後,美股更有挑戰新高之勢,讓人嘖嘖稱奇。惟這樣不合常理的表現,反而恐預示全球潛藏更深層困局。

「股神」巴菲特近期提到,全球受制於通脹低迷,如果利率長期低企,猶如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的話,世界或會進入新常態。這意味着陷入經濟長期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

事實的確如此。目前多個發達地區皆面對着失業率節節向下,惟通脹也徐徐偏軟的困局,令著名經濟學理論「菲利普斯曲線」備受質疑。該理論主要證明失業率與薪酬增速有明顯的反比關係,即實現了充分就業後,理論上會導致薪酬上升,繼而刺激消費、推高通脹;央行則透過加息防止經濟過熱。一向以來,這是全球央行執行政策時主要參考指標,惟近年被懷疑失準。澳洲央行行長洛威近期就透露,低失業率、低通脹已成為環球央行最普遍討論到的話題,目前仍未能找出為何勞動力偏緊,但薪金沒怎麼增長的圓滿解釋。

可以肯定的是,就業能否推升通脹有待較長時間觀察,意味全球央行短期內實難改變利率,更遑論加息。再者,東南亞主要經濟體之一的馬來西亞一月竟通縮0.7%,為○九年以來首見,差過市場預期,或更能印證全球低通脹已迫使央行停止收水。

巴菲特相信,若新常態得到證實,股票看起來十分便宜。不過,若以日本「迷失近30年」的案例來看,股票便宜也不代表受歡迎,央行在制訂貨幣政策上會顯得投鼠忌器,若繼續放水谷通脹,由於失業率已很低,只會加劇資產泡沫,深化貧富懸殊及民粹主義;若停止放水,又隨時陷入通縮恐慌,日本證明「賤物鬥窮人」只會令民眾深陷信心危機。由此可見,聯儲局突然「偏鴿」,反而加大了政策失誤的風險。

事實上,美國上周公布了去年第四季經濟增長2.6%,雖然好過預期,但已大幅放緩,有分析估計今季增長隨時不足1%,一旦如此,就會低於核心通脹,即經濟乍現「滯脹」,反映美國沒有持續打貿戰的本錢。回看今次環球經濟復甦始於○九年,初時央行大刀闊斧放水救市,帶動企業大舉投資,惟如今連「股神」也承認資產價格太貴,難覓收購目標。換言之,十年過去,低息環境能產生的救市效用不可同日而語。

面對全球或許進入新常態,禍福難測,投資者在角逐資產增值的同時,亦要深思未來數年仍有多少上升空間?謹記日本經濟迷失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