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競爭白熱化 自冠龍頭不知羞

二○一八年,香港回歸廿一個年頭。一河之隔的深圳,經濟總量終於超越香港,成為華南地區生產總值(GDP)最高的城市。這是鄰市專注搞建設,銳意謀發展的成果,得來絕非僥倖。反觀香港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產業轉型緩慢,再不急起直追扭轉頹勢,只怕連賴以自豪的傳統金融業優勢都不保。屆時由「超級聯繫人」淪落成「普通人」,都是咎由自取。

去年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不但連續三年失落榜首,綜合經濟競爭力更第四度被深圳超越,顯見衰落由來已久!近日香港財政預算案披露了去年GDP規模,相比之下深圳的GDP已成功超越香港,成為粵港澳地區城市之冠。這是過去深圳市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妥善規劃產業配套,大力支持科研製造的成果。雖然以人均GDP計算,深圳仍須努力,但亦足以叫香港深刻反省,何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知己知彼,這些年深圳成功的關鍵,乃善用市場化和產業化等優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和競爭優勢,成功匯聚多方人才和資金,推動經濟迅速發展。如今港股中的股王騰訊控股、中美貿易糾紛的焦點中國科企華為,以及中興通訊均是來自深圳。深圳的科研專利不僅領先全國,更已登上國際舞台,在全球5G產業發展上與外企一較高下。

回看香港經濟,講來講去還是以金融優勢自居,實際上產業結構單薄,加上發展創新科技緩慢,變相限制了金融業發展。單靠傳統金融業的發展模式,顯然難以應付區內日趨激烈的競爭。港府聲言重視創新,不過是葉公好龍,只懂強調花多少錢搞創科,實際上在產業規劃、優化人才輸入機制,以至改革教育及建設科研等,皆缺乏全盤計劃和高效的執行機制,天真的以為亂花錢就能脫胎換骨,最終只怕都是徒然。

事實上,港深既是一個強金融、一個強科研城市。未來香港必須善加利用,優化溝通合作的渠道,強強聯合。要知道,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香港作為內地開放窗口的作用下降。老是迷醉於昔日光輝,相信不須經年,香港便驚覺優勢盡失,並無立足之地。

香港是否大灣區「領頭羊」,非靠自冠其名,而是從競爭中分高下。中國綜合國力日強,各城市也要「同枱食飯,各自修行」。香港再不痛定思過,設法落實產業優化升級,強化新型國際都會競爭力,促進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則未來的香港幾可肯定淪為次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