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國際化命脈 固港金融競爭力

近年,香港積極拓展中港股市互聯互通,中資在港股的參與度與日俱增。不過,作為香港金融業命脈的國際化發展,不但未有建樹,反而發展失衡,強項變弱項,惡果已反映在港股的波幅和流動性問題上。

所謂「自知者明」,今時今日香港之所以仍是香港,全靠國際化優勢。要做好地區性合作發展,讓經濟再次騰飛,就必須打好這張「國際牌」,否則香港甚麼都不是!

香港在一四年啟動滬港通,一六年深港通通車。可是先有一五年A股大冧市,後有去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內地投資氣氛轉冷,經濟不景氣,不論是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抑或在港掛牌的中資股,都大大走樣,投資熱潮一去不返。諷刺的是,香港的新股集資額常被財金官員引以為傲,但實際上也是靠少數中資巨無霸來港上市充撐場面。不少新股來港上市不久便潛水,成交一潭死水,市場缺乏流動性,企業上市後融資能力不升反跌,令後來者望門卻步。

誠然,中國經濟崛起,內地市場是兵家必爭之地。加強與內地金融互動,更好地服務人民幣國際化,是香港金融業一個重要使命,這亦是香港的獨特優勢,與國際化沒有牴觸。不過,香港過分將精力投放在內地金融互動,新股供應依賴內地市場,其他國際市場的開拓不予重視,則絕非明智之策!其中一個負面影響,乃過於集中單一市場。以去年為例,內地經濟差,A股低迷,港股表現就如A股翻版。久而久之,市場缺乏波幅和流動性,成為內外資的詬病。

港交所在公布新三年大計前夕,宣布成立國際諮詢委員會,並邀得國際企業的前大班及科網巨企高管作為創始委員,醒覺總算遲好過無。可是,港府高調成立委員會或顧問團出謀獻策的小動作時有所聞,更不乏在沒有建樹下解散作結。到底找來「超級顧問」一年開兩三次會,是否就能有助於推動港股國際化發展,還只是港府門面工夫,做秀交差而已。

在全球保護主義抬頭之下,香港在拓展國際市場無疑會遇到不少困難,更何況上海、新加坡都是強勁的競爭對手。及早醒覺,迎難而上,正是香港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把握人民幣尚未完全國際化,而貿易戰將促使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契機,設法完善香港在法規和專業服務配套,彰顯與內地連繫的優勢,滿足海外投資者安全投資中國市場的需求,則仍有生存的空間。否則自我陶醉,浪費優勢,自找末路,怨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