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商界朋友,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管理層向筆者抱怨,說我們從事IT行業的人不斷創造出一些新名詞、新概念來折騰他們,讓大家不勝其擾,苦不堪言。甚麼大數據、商業智能、雲計算、整體數碼化改造、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花樣層出不窮,年年有新款。面對這些責難,我們有責任用更為淺白的方式來為他們解開疑惑和消除其焦慮。
大家都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訊息時代,但「訊息」究竟是甚麼,研究訊息論的朋友可以提出很多種不同角度的定義方式,一個比較簡單的說法是:訊息令到不確定性減少,訊息愈多,不確定性則愈少,反之亦然。減少事物的不確定性,自然有利於更加精準的決策,這就是「訊息」的本質。
這幾十年來,我們逐步由工業社會演進到訊息社會這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工業社會,人類較有效地掌控了物質和能量的利用和轉化。近年在數碼化、資訊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技術的推動下,訊息社會在較發達的地區逐漸成型,我們不僅要在物理空間中生存競爭,還需要在一個數字空間(Cyberspace)中找出新的相互依存規律,並適應一種共同發展的法則。
其實數據、訊息、知識和智慧都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沉澱過程。數據經過採集、組織和整理變成訊息,相關聯的訊息在不同場景中被賦予含義就是我們的知識,而知識經過沉澱、過濾而形成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閃耀出人類的智慧。
在訊息時代,數碼化和資訊化手段大大降低了數據和訊息採集、儲存和處理的成本和難度,而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又為我們開闢出一條「發現」知識的新途徑,這些改變讓人類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從事創造性的活動,並且發揮出更大的智慧來構建一個更公平美好的世界。
訊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特質是「訊息」和「知識」不是被少數人所壟斷。當網絡無遠弗屆、無處不在,人與人的隔閡,機構間的距離是可以降到最低,這更利於分工和協作。精細分工和緊密協作將會是今後經濟活動的常態,精細的分工讓人能專注和作出最優化適應,緊密的協作又克服了過分分工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因素。分工和協作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市場的力量,但同時也要有宏觀的大局思維在其後謀劃和推動。
這一代的年輕人、創業者、企業家、中小企老闆都要學會如何善用訊息,知道如何從大處着眼,為自己找到適當的定位,並且懂得從小處着手,專注於把他選擇的細化分工做到最好。我們毋須被這些所謂新科技的大名詞所困擾,看清事物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只要樂於學習,實事求是地做人做事,我們會迎來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一個訊息的時代。
相對於物質和能量有形的客觀存在,訊息是抽象的、無形的。訊息要靠物質和能量來紀錄、傳送和處理,但一如訊息論的其中一位奠基者Norbert Wiener在一九四八年所著一書內說:「訊息就是訊息,既非物質也不是能量」。但若他今天仍在世,看見他的預言一一實現,相信他會補充說:「訊息是可以轉化成一種新能量的,而且可以令物質的利用和分配,更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和有利於自然的平衡。」
香港電腦學會名譽顧問委員會成員
作者:黃仲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