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債違約破千億

中國企業債券違約規模突破千億元(人民幣‧下同),與數量齊創出新高,債券持有人逐步接納破產重整方案,分析認為這讓市場更有效率淘汰違約的民營企業,惟債權人平均僅收回10至15%本金。違約情況亦為債市帶來負面效應,據內地媒體統計,今年債券發行失利的總額達4.51萬億元。

根據彭博數據顯示,自十一月初以來,內地至少出現五宗債券發行人違約事件,並且已經或者計劃進入破產重組程序,過去幾年僅出現零星個案,但今年初以來,中國境內信用債的新增違約規模已經達1,030億元。

發行失利數目創新高

在債務違約的憂慮之下,內地債市延遲發行和發行失敗的債券規模,亦創出歷史紀錄。

根據內地媒體統計,今年以來有785隻債券發行失利,單單於本月已經有17隻債券發行失敗或者延遲發行;有619隻債券歸因於市場問題,佔比接近八成,部分龍頭企業亦難逃過發行失利。

隨着內地政府減少為企業「兜底」,債券違約增加之下,市場亦趨向接納企業進行破產重組。

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鍾汶權直言,破產重組程序對債券投資者而言,不算是最差的結果,畢竟很多債券違約後,債權人追討本金的進展不大。

重組助淘汰違約民企

相較默許企業拖欠債務,鍾汶權指,重組方案屬於較積極的發展,投資者可以學會如何透過法律制度去討回權益,並明白如何判斷和選擇償付方案。

市場不少分析認為,若通過法律進行重組的話,對債券投資者更公平有利,亦可以將難以償還債務的民營企業淘汰。

不過,外電亦引述律師事務指出,根據過往案例,企業一旦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普通債權人的平均回收率只有10至15%,意味當問題進入法律程序,債券投資者可能會面臨高於預計的損失。

銀行界:仍屬偏低水平

儘管今年以來的債券違約規模為去年的四倍,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認為,相對內地整體的發行餘額及與已發展國家比較,仍然處於偏低水平。

他續指,縱使沒有民營企業債務違約,內地亦或會出現理財產品違約事件,惟相信未足以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