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年輕人投資睇真啲

早前有投資管理公司發表調查報告,訪問不同年齡層的財政狀況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傳統金融學認為甚至鼓勵年輕人應「趁後生博一博」,即使不幸輸身家仍有青春追回損失,而年紀較大則相反以保本為主。

不過,事實卻是年紀較大的受訪者較勇於承擔投資風險。報告顯示5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有約半願意承受較高投資風險,相反年齡16至21歲受訪者中只有不足四成。

該公司將上述現象歸納出兩個因素,一是較年長投資者已經歷過不同金融危機,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二是年長一群多擁有物業,有較佳經濟基礎及風險承受能力。

憂開支大 老一輩敢博

不過,筆者覺得上述理由有點牽強。雖然老一輩看似經驗豐富,但實際上不少人因為過去金融風暴的恐怖經驗,而決心跟金融市場斷絕關係。幾年前筆者出席投資分享會,提及科技股的增長潛力可支持當時的高估值,一名較年長的散戶即時衝口而出,說很怕一些長升長有的股份,只因以前買入思捷環球(00330)已經輸到怕。至於經濟較佳就勇於承受風險,則視乎年長一輩是否滿足於現狀,簡單而言即是半杯水的道理。

筆者更相信的,是年長一輩憂慮未來開支增加,特別是退休後醫療及一般開支,部分甚至要當慈父為子女支付首期買樓。相反,年輕人認為距離置業結婚仍有一段時間,資金壓力相對較低,加上家庭的經濟基礎較以前富裕,年輕人根本沒有「博」的必要。

應趁早規劃財務目標

調查結果亦顯示,政府及財策公司應檢討以往的理財教育及宣傳方式。過去筆者求學時曾被迫出席理財講座,內容大致上指出年輕人應趁早規劃將來的財務目標,所需的資金成本將較年長時低,但始終所謂的財務目標仍未「殺埋身」,身邊朋友完全無動於衷,如何提高年輕一代有迫切性為自己的財務目標未雨綢繆,將是教育及宣傳的一大重點。

但未雨綢繆又是否一定好事?筆者身邊有一個朋友,由於他出身貧窮,深明儲蓄投資的重要,而自己又不是商科出身,於是畢業後便拜託顧問為自己策劃理財。他聽從顧問的建議,將每月約四成的收入購買基金,理財顧問亦定期介紹不同的投資產品。

多年後,筆者八卦問他回報如何,他用三個字「輸到喊」來形容多年的投資,回報最標青的是自己多年前買入領展房產基金(00823)。

勿過分依賴理財顧問

筆者沒有細閱他的投資回報帳單,不知他所謂的「輸到喊」究竟是指回報不及同類型資產,還是真的有嚴重虧損。但筆者想帶出的,是年輕一輩除了要及早為未來的財務目標打算外,亦應該對環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有基本的認識。我朋友錯在過分依賴理財顧問的專業,淪為他的「跑數」工具。

所謂的理財顧問,事實上可能是因為公司的銷售目標,而兜售看似吸引的投資產品,但未有坦白披露當中的風險。因此,仍然年輕的你,除了要開始未雨綢繆外,亦多打開財經版,留意環球經濟及資產市場的發展。當作出投資決定前,可參考具財務知識朋友的意見,並為自己訂下冷靜期,避免因為顧問的甜言蜜語而作錯誤決定。

(本人沒有持有內文提及的港股)

梁志麟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策略師

作者:梁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