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番波折的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這兩個月先後開通,工程的延誤,看似令到這兩大基建錯過了發揮最高效用的時機,部分原因是港商在區內的直接投資轉移和當地市場已日趨成熟。然而,這卻趕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契機,能否獲取商機就要視乎中小企和創業者是否準備好搭上這趟「順風車」了!
高鐵和大橋其中一個功能,是增加了兩個具策略性長遠需要的新口岸。現時除直通城際列車外,香港與內地的5個陸路口岸全是連接深圳的,當第六個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今年底投入服務後,就不會再有新的陸路連接口岸。兩項新基建是香港和內地不同地區的連接口岸,高鐵是將香港心臟中心連接到全國,大橋是將粵西腹地連接到全球最繁忙的空運樞紐和香港未來新城明日大嶼,均配合到香港長遠發展策略的需要,意義不言而喻。
高鐵和大橋即時的效益是縮短原來的交通運輸時間,將香港納入內地的「一小時生活圈」發展建構內。個人公司的工場廠房位於廣東順德,平日開中港車經深圳口岸上去,順順利利都需要四個小時,來回八句鐘,即使早出晚歸最多也只能在上面工作四個小時。高鐵通車後,由西九經廣州南轉往順德,時間竟然節省近半。換言之,可留在上面的時間就增加了一倍,對商界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同樣地,過去陸路由香港前往珠海,起碼需要四個小時。現在,經由港珠澳大橋,只需要45分鐘,前往香港機場時間就更短,往葵涌貨櫃碼頭也才75分鐘。因此,無論人流抑或物流,效率均大大地提高。香港機場管理局計劃在大灣區開設多個保稅倉,便是看中這新優勢。
由此,香港納入了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之內。香港市場的人口規模可由現時的700多萬擴大10倍到7,000萬,策略上亦可以由過去力求個體全面發展變成互補長短。自然地,深圳將是科研和高新科技中心,澳門是悠閒娛樂中心,珠海是中藥和環保產業中心,香港則繼續是國際金融、會計財務、國際法律和專業服務中心。
現時,深圳已由一個本意是配合香港發展加工產業的經濟特區,發展成為一個培育高科技企業的城市。成立不到十年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去年就超過50家。當中,不少便有意來港上市。
當然,大灣區發展計劃亦不乏潑冷水的。然而,近年香港經濟的發展明顯受到土地、市場、人才和科技等制約,大灣區在一定程度上解除這些限制。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逐步出台,加上內地最近因應中美貿易糾紛而推出不少措施,包括取消或降低關稅、放寬限制外商投資項目和持股量、向科技企業提供財政支援,和允許港人在內地工作和居住等,肯定會令到大灣區內的人流、資金流逐步加快與香港和國際接軌。
今天的大灣區,不再是哪城哪市需要以萬人為單位的工業項目,而是需要取長補短互相協助發展,需要創新、高增值和能夠提高整個區域競爭力的項目,這對香港中小企業和年輕人而言,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機會。內地開放改革40年來,香港企業和香港人積極參與其中。坊間形容大灣區掀起新一輪開放改革大潮,香港企業和香港人又豈能錯過呢!
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從事珠寶首飾行業四十年。
作者:黃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