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始於七月初,影響漸浮現,內地經濟秋意綿綿,上季GDP增長降至僅6.5%,為○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面對經濟寒風驟至,一眾主理內地金融及經濟的高官齊齊發聲,力唱春天近了。無論是寒是暖,內地目前內外交困的難關實難三言兩語就可解決,積穀防饑方為上策。
在經濟學上,增長方程式是綜合消費、投資、政府開支,以及進出口差額。綜觀內地上季經濟狀況,除了消費外,房地產投資、工業、貿易順差均呈放緩迹象,反映透過對外貿易賺取美元的外匯收入有下跌趨勢,對人民幣前景不利。再者,九月發電量按年雖增長4.6%,但較八月7.3%增速大幅下滑,意味尤其是重型工業的工廠開工率有減慢之勢。簡言之,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很大程度是外部因素導致,即貿易戰已帶來衝擊,同時預示單靠政府很難挽救局面,因政府最能夠做的是「放水」谷基建,惟目前已債台高築,要像○八年般靠「有形之手」托市已是不可能。
事實上,隨着人民幣兌每美元跌近七算,九月通脹又升至2.5%,說明「放水」救市難,一旦再大量投放資金,只會陷入讓人民幣變得更殘、通脹攀得更高的惡性循環,使經濟陷滯脹風險。
再者,以目前內地債務情況來看,根本沒有多餘的救市空間。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近日發表的報告顯示,內地地方政府可能「隱藏」了介乎30萬億至40萬億元人民幣的債務,疑點來自基建投資與相關開發資金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由此推算,中國所有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於去年已達60%,報告特別形容此為「鐵達尼遇上冰山的信貸風險」。
除了內憂未除,外患又至。美國總統特朗普依然不斷威脅將餘下總值2,670億美元中國進口美國貨品徵收關稅,一旦實行,就是將全部逾5,000億美元貨品徵稅,內地經濟增長恐因而減少一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倘若特朗普這樣做,內地明年經濟增長「破六」將無懸念。一旦如此,再遇上通脹升溫,就會陷「類滯脹」危機,即未真正滯脹,但形勢是經濟增長放緩而通脹升溫,根據往績,資產價格會因投資者信心動搖而下跌。以特朗普的性格,相信只會落井下石,近日退出萬國郵政的舉動已顯示無意「放生」中國。
若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已說明經濟是有周期循環,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大幅調整,今次中國經濟可謂剛起秋風,或許距離春天仍有一段日子,投資者宜保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