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路過報攤,看到港產時事雜誌以「亞洲金融危機20周年回顧」,作為封面主題故事。便想起周前,老美雙月刊《外交》雜誌,有一篇重溫十年前金融海嘯的文章。兩篇文章皆嘗試由過去吸取教訓,和希望估算下一輪金融危機,會由甚麼國家和問題觸發。
《外交》雜誌文章,開始以其時聯儲局主席○九年一句話作引子:「○八年九月和十月所發生的,已超越了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成為歷史上最大型的金融危機!」解說金融海嘯為何不再稱為危機。
我於九三年一月入股票行,至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還一直以為這都是亞洲人自取其咎,金融專業和財技高超的美國,永遠可獨善其身。
誰不知來到○八年,金融海嘯由美國次按引起骨牌效應,以各式名義席捲全球,而最終歐洲的後遺症,竟然還要比美國嚴重得多。
不過,《外交》文章作者是一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史系教授,認為直接啟動危機的是法國巴黎銀行於○七年八月九日宣布旗下三家以資產按揭債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因相關市場波幅過大,需要暫停買賣所引起。這種想法,相信歐洲人很難接受,亦與我的認知有所牴觸。
個人認為,真正為此海嘯作序幕的,應該是其時美國投行雷曼兄弟,於○八年九月十五日宣布破產開始。人,總有自身的看法和偏見,但無法否認的是,○八年金融海嘯對全球實體經濟的拖累遠超九八年。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全球資金流量在兩年間暴跌九成,同期全球貿易量亦跌近兩成二。所以不太諳水性的我,還是害怕海嘯多於風暴!
股評人 鄭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