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戰新一輪談判仍未有進展,然而,今年不少日韓台以至美企等紛紛將生產線撤離內地,轉戰東南亞或南亞,部分原因或與美國向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有關,惟主因仍是內地營商成本急增、市場競爭惡化的結果,導致外資加快撤離。不過,有港商指不宜草率作出搬廠決定,將產業升級才是王道。
相對內地企業,外企在某些領域上競爭優勢確實已不那麼明顯。以三星電子為例,旗下手機五年前在中國市佔率高達20%,直至今年第二季市佔卻不到1%,可見三星產品在中國市場已失去競爭力,中國本地品牌成為消費主流。
事實上,不少被視為明星製造業城市的深圳、蘇州(含崑山)、成都、佛山、青島等地,近年已銳意走向科技、智慧、創意文化、服務型的城市。即使沒有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中國乃至全球發起的貿易打壓,在華的外企面對內地產業升級,出現持續關廠情況亦算不上甚麼新鮮事。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林宣武指出,儘管在八十年代中國工人的工資每日只是數元人民幣,現在卻升至百多元人民幣。然而,中國政府一直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因此未能趕上新科技的本土及香港廠商都紛紛將廠搬離中國。
不過,林宣武認為,搬廠的決定不能過分草率。因為搬廠的投資龐大,需要周詳計劃,由選址、起廠到投產,起碼要18至24個月。在選址上,需要考慮勞工技能及成本、地區配套及環境保育等,所以不同行業的選址都不一樣。
其實不少廠商依然首選中國設廠。他指,中國有穩定供電設施,又有大量高材生,適合建立高科技產業生態圈。至於他公司利潤暫時未受中美貿易戰影響,所以也沒有搬廠的打算。
有學者相信,東南亞國家製造業短期內仍難取代中國,因東南亞人才未能生產高科技產品。另緬甸及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電力設備未夠完善,不足以負荷中國所有廠商搬至,其電力需求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