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未為晚 製造改革靠創新

一場貿易戰,讓中國製造業的缺陷表露無遺!中國要建立世界級的晶片產業及汽車工業,只怕尚要走很遠的路。眼前事實是殘酷的,還幸中國製造業不缺基礎,缺的是提升創新能力和追趕科技的決心!

今次中美貿易戰的開端,是中國電訊設備龍頭企業受美國制裁而一度陷於停頓,繼而是對五百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兩成半關稅,最新是美國擬就額外兩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同樣加徵兩成半關稅。至今為止,中國除了同步實施對等加徵關稅的反制之外,暫未見有太大的動作。

究其原因,今次貿易糾紛,確是暴露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不足之處,也就是製造業的升級改造缺乏足夠的核心技術支持、科技創新能力依然薄弱。這些年中國當上世界工廠,在全球產業鏈中佔一席位;應用大數據、移動支付,電子商貿出神入化;造就大型科網企業登上國際金融舞台,應用科技變現商機的能力世界稱冠。諸如此類的「成就」充昏了頭腦,反而缺少危機意識。凡此種種,只是建基於別人的核心技術來發展,一旦人家收回網絡系統,關上工作平台,中國式的發展便無以為繼。

中國現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期,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上,卻未能有效掌握到核心技術,更枉論要獨立成長在國際上爭長短。從建設性的角度出發,正是因為中國製造業遇上這次重大挫折,迫使內部深刻反省,及早正視發展的問題所在。事實上,中國製造業的缺「芯」之痛,也是整個經濟改革的縮影。

未來,中國須設法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但這不能靠搞大躍進、大煉鋼式的口號行動、一窩蜂的燒錢投資就能實現。科技創新須透過一代人的知識教育、思維培訓;市場基建包括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學術自由,平衡純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發展,建立長期科研的氛圍;並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減少行政干預,這些都是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所需的土壤。

要實現這個轉變,沒十年八載難見其效,也許中國人都要改變急功近利的思維,不靠炒、不靠抄,承接這40年改革開放的基礎,拿出更大的決心,全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更具「內涵」的中國製造業,實現具質量的經濟增長。畢竟二十一世紀是智能時代,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體現。在發展的過程中遇上危機,倒不一定是壞事,寧可腳步稍慢,也要及時修正方向,沉着應戰,自可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