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年金配長津 退休保障更彈性

政府日前開始接受公眾認購公共年金,投保額最低5萬元,最高100萬元。公共年金就是先付一筆錢,然後政府每個月發放固定現金給投保人,直至投保人離世。舉例說,一名65歲男士以上限100萬元參加公共年金,每月可獲派5,800元,而女性較長壽,故只獲派5,300元。

年金面值不計入資產

我們留意到五月初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於網誌撰文,談及長者生活津貼與公共年金的配合。文章明確表示,除非年金投保人退保並領回面值,否則在長者生活津貼的計劃下,年金面值不會計算為資產。換言之,年金參加者可更容易符合資產限額,從而在每月拿取年金的同時,並獲得長者生活津貼。值得留意的是,長者生活津貼的金額可能高於每月派發的年金收入。順帶一提,年金的每月現金收入,在長者生活津貼中會視為收入,故此讀者如想申領長者生活津貼,要留意細節。

局長以一位65歲的男士為例,指其退休時擁有60萬元的資產,因而不符合申請長者生活津貼的資格,但若他將50萬元加入「公共年金」,由於手上只餘下10萬元,故符合獲取每月3,485元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另外,加上每月可領取約2,900元年金,該名人士每月合共可獲6,385元。

因此,讀者不要低估長者生活津貼對每月現金流的幫助。坊間以定期或高息股作比較,明顯漠視了年金在政策上的彈性。

勿視作全部投資組合

最後,投保前有幾點需考慮。第一,通脹問題。年金並不會按通脹調整。第二,醫療費用優先於對沖長壽風險。年老後身體較多病痛,投保人應留意自己健康情況,保留一定現金,不然便享受不了「壽命愈長,回報率愈高」的年金特點。第三,年金應只是投資組合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特別是實施了強積金後,打工仔女退休時也有一定資金,可按自身需要,考慮年金以外的投資產品,以作多元退休保障。

御峰理財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