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收緊信貸及去槓桿,企業融資成本趨升,加上近期多家房企發債項目叫停,債券違約趨勢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每當企業面臨破產倒閉風險,都令內地政府陷入進退失據困局,倘若出手營救,則擾亂市場秩序;如果放任不管,卻恐引發信貸市場資金鏈斷裂,牽連百業。
據人民銀行數據顯示,反映中國整體信貸增長狀況的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在今年四月按年增速放緩至10.5%,為○五年十二月以來最慢增速,意味在監管趨緊下,包括「影子銀行」在內的非正統融資渠道貸款正在收縮。至五月,中國企業淨發債已變為負增長,主因是企業減少或索性取消發行新債。
事實上,儘管近年中央致力金融去槓桿,以行政手段限制銀行向房地產、產能過剩等行業提供授信,但信用風險至今依然是國家的重要議題,而且相關負面因素已經浮現。由於企業借貸難度增加,等待「借新還舊」續命的個別民企面臨現金流斷裂的危機,在骨牌效應下,債市風險恐會傳導至股市和樓市,為金融市場帶來衝擊。
近日有投行警告,內地上市公司今年首五月不能償付的債務,達破紀錄的四十五億元人民幣,金額之高前所未有,未來數月恐帶來股市震盪。上月就有一家知名民企原計劃發行十億元人民幣公司債券,但由於需求不足,實際發行規模僅五千萬元人民幣,引起金融市場嘩然,該公司股價更一度瀉23%並停牌。
此外,信貸風險亦波及內地房地產市場。自五月下旬以來,多間內地房企停發在岸企業債,引發市場對地產債信用風險的擔憂,債市避險情緒升溫,影響風險胃納,房企不得不提高發債利率來進行風險補償。近期部分房企發債的票面利率已突破十厘,過高的融資成本可能超出企業負擔能力,中小型房企信貸違約的可能性驟升。
在嚴格收緊寬鬆的信貸環境下,未來企業尋求援助的事件只會有增無減,這將令內地政府處於兩難之局。倘政府出手營救面臨破產的企業,不但擾亂辛苦建立的市場秩序,亦構成道德風險,以為官方將為企業債項包底;相反,如果政府撒手不理,則難免引起市場恐慌,甚至觸發骨牌效應式資金鏈斷裂。
事實上,中央為令資金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人行今年已兩度「定向降準」,面對年中資金緊張,市場人士普遍預計短期內將再度降準。然而,此舉能否有效穩定市場,抑或是「五個蓋冚十個煲」,投資者尚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