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可借鑑星洲房策

很多香港人十分羨慕新加坡樓價便宜,一般市民都能擁有自己的住所,而且居住空間和環境都比香港更寬敞、更舒適。

新加坡房策確有值得借鑑的地方,然而,新加坡和香港其實都是各走極端。筆者認為,中庸路線更為理想。

港重保育 土地增幅低

造地及土地運用方面,新加坡非常積極填海造地,一九六○年土地面積僅得581.5平方公里,二○一七年已升至721.5平方公里。香港在同一時間內,土地面積由1,020平方公里僅增至1,106.3平方公里;前者升幅24.1%,後者升幅8.5%。根據Trading Economics的數字,六○年代初香港土地面積已達1,020平方公里,但一七年底僅升至1,111平方公里。

新加坡非常積極推進城市建設,一○年保育及公園佔地8%、水體佔5%、其餘87%用作發展,房屋和工商業用地分別佔14%和13%。獅城預計總土地面積會由一○年的710平方公里,增至三○年的766平方公里。

香港則積極推進保育,自一九七六年郊野公園條例生效,郊野公園面積只升不跌。全港郊野公園連特別保育區總面積達44,300公頃,約佔香港四成土地面積。加上綠化地、水體、禿地等,保育地共佔約七成;農地魚塘基圍佔6.12%;香港房屋和工商業用地只分別佔6.93%和2.7%。

一七年底香港人口740萬,比新加坡的561.2萬多32%。新加坡一○年房屋用地達100平方公里,比同年香港的76平方公里多近32%,估計今天香港房屋用地的落後程度比一○年更嚴重,屋貴租貴事出有因。

宜改制 加快開發農地

有人指,若然不改變香港的制度,光是增加房屋用地,樓價、租金仍難下跌,筆者卻不認同。如果香港房屋用地能夠增加至近乎新加坡水平的132平方公里,即比目前高出七成或約5,500公頃,定能得到改善。多了供應,若不減地價和房價,地和房都會賣不出。發展商不減價只會讓資金長期凍結,這是不可能發生。

政府的「香港2030+:邁向2030年規劃願景和戰略」提出要三○年之前香港需覓4,800公頃。團結香港基金則認為大大不足,建議未來30年要覓地9,000公頃。

倣效獅城推新制居屋

筆者不認為香港應學新加坡去開發九成的土地,因香港對保育有更高渴求,但肯定應加快開發農地,並持開放態度審視其他選項。

此外,香港也應向新加坡學習,讓永久居民以優惠價買新制居屋(獅城稱組屋)。筆者建議買新制居屋的權利應以家庭為單位,只供自住,若要轉售只能賣給合資格又不擬輪候的家庭,但轉售不必等自住若干年後,亦不必補地價才獲批准,持有居屋期間不容許持有任何其他物業。

新制居屋當然以宜居和樸實為主,若戶主有經濟能力,就可購買私人住宅以改善居住環境,或可炒樓。此制就是要鼓勵這些家庭遷出,讓單位為合資格和有需要人士發揮安居的功能。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作者: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