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留彈藥 回購額縮85%

四月業績期過後港股通常「Chok上Chok落」,一七年同期亦缺乏方向,惟今年企業回購股份的力度顯著減弱。本報統計顯示,截至上周四為止四月份首十二個交易日期間,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總額只有10.81億元,按年銳減逾85%。分析認為,現象反映管理層傾向認為股價合理,而且資金成本上升的大環境下,預留彈藥亦無可厚非。

反映股價已合理

儘管去年四月首十二個交易日股份回購總額約74.81億元,但當中滙豐控股(00005)、長實集團(01113,時稱長實地產)和中國恒大(03333)已佔去66.39億元或88%以上。財經評論員黃志陽表示,股份回購總額大減,已經反映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覺得股價處於合理水平,始終現時港股已較去年四月顯著上揚,他們較難掌握後市。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指,企業通常在認為股價低殘時才進行回購,此舉可以提振投資者信心,惟港股已經累積很大升幅,沒有必要進一步托高股價,直言回購股份只是他投資一隻股份的考慮因素之一,而非觸發點。況且目前銀根偏緊,不如保留彈藥做好投資,通過業績增長,實現資本增值,回購短期可望提振氣氛,但難敵中美貿易戰的大氣候。

派息和回購股份是上市公司回饋股東的兩大途徑,後者功效在於提升每股盈利,但與美國比較,似乎香港上市公司更傾向增加派息。中國石油化工(00386)去年派息比率首次突破100%以上,與同樣派息多過全年盈利的中國石油(00857)鬥慷慨;中國移動(00941)股價近期徘徊四年低位,惟董事長尚冰曾表示暫無計劃回購股份,但會力爭派息比率「穩中有升」。

黃志陽指出,由於美國對賣出股份的資本增值和股息都會徵稅,因此美國企業回購股份可以節省一筆稅項,又能循每股盈利的增長提高估值,以及在偏貴的大市下降低公司的市盈率。反觀香港沒有上述稅項,而且市盈率較低,令一些面對增長偏低的香港上市公司傾向增加派息,尤其是國企要響應中央,高息股是當前波動市況的穩陣之選。

不代表後市趨淡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認為,股份回購大減並非必定代表後市趨淡,還要看大股東減持及企業配股集資的案件增加等,才能定奪大市是否「見頂」,股份回購或於大冧市後增加,但暫時不見發生股災的條件。

事實上,四月份截至上周四為止,除長實主席李嘉誠旗下基金會連續六個交易日,累計斥逾7億元增持長實外,龍湖地產(00960)董事長吳亞軍、合景泰富(01813)主席孔健岷、融創中國(01918)行政總裁汪孟德皆動用過千萬元增持公司股份,令地產股成為較多股份增持的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