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虛擬貨幣熱潮席捲全球,各國由最初冷眼旁觀,直至感受到對傳統貨幣發行權威的威脅,加上逃稅及網絡罪行日益猖獗,央行近期急急亡羊補牢,要把「無王管」的虛擬貨幣納入規範。投資者既要提防黑客攻擊,更大的風險可能來自官方的積極介入。
當前全球已面世的虛擬貨幣多逾千五隻,最受注目的比特幣自去年底高峰每枚近兩萬美元跌掉逾半!統計顯示,去年有過半的ICO(首次代幣發行)集資以失敗告終,更驚現貨不對辦,甚至負責人挾帶私逃的個案。可是,金融市場「水浸」持續,風險資金食得鹹魚抵得渴,為博一朝發達,也懶理賠光的風險。今年ICO市場融資規模尤勝去年同期,市場估計可能超越去年65億美元融資總額,再創新高。
無可否認,區塊鏈技術迅速冒起帶動了虛擬貨幣,但能否發展到取替傳統貨幣還是言之尚早。不過,看到圈錢集資容易,手到錢來,部分國家抱持「你做不如我做」心態,趁熱潮未過搶分一杯羹。瑞典央行研究推電子克朗(e-krona)應用於小額支付;惡性通脹嚴重的委內瑞拉央行,也想推出以虛擬幣換取石油的加密貨幣Petro,即使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出警告,認為市場未充分了解風險,勸喻央行發行自家虛擬貨幣要三思而後行。
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的特質——不受金融監管制約及易於在網上隱密轉移,成為資助罪行及逃稅溫床,環球央行無不憂心忡忡。早前美國稅務局表示,虛擬貨幣市場發展熾熱,嚴重威脅稅收管理。近期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已先後出招遏制,中國更一刀切禁絕所有交易及ICO活動,就連相對寬鬆的美國、歐盟、新加坡及南韓,也紛紛研究納入監管,而對虛擬貨幣向來開放的日本,也將在20國集團峰會上,敦促各國加強監察,防止加密貨幣被用於洗黑錢用途。
今年以來,虛擬貨幣面臨一輪嚴厲的監管潮,愈來愈多銀行禁止客戶碌卡買幣,憂心投資者蒙受損失最終無力償還。另方面,全球兩大發卡機構甚至將碌卡買幣視作現金透支交易。種種措施無疑令投機者的成本及難度大增。更甚者,美國證交會將推行虛擬貨幣交易平台註冊制度,要求客戶認證及可追溯資金來源,變相將不記名貨幣在記名平台進行,是針對洗黑錢發招。影響所及,虛擬貨幣被廢武功,去中心化特性將大大削弱,變成沒有實質內在價值的投機商品,當監管的鐘擺走向另一極端時,前景將愈加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