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貨櫃吞吐量逐年縮減,全球最繁忙貨櫃港口排名已跌至第五位。中央近年倡議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區內多個貨櫃港的分工及定位受到關注。有學者分析指,若香港要在大灣區發展,應以金融及管理方式與大灣區內各個港口合作。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有深圳港、香港、廣州港、東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江門港等多個港口,港口貨櫃年吞吐量合計超過6,500萬標準箱(TEU)。其中,去年深圳港、香港、廣州港貨櫃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分別排序為第三、第五、第七。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表示,雖然粵港澳大灣區港口聯合起來令到貨櫃總吞吐量大幅提升,但不能以吞吐量衡量香港地位,若香港繼續依賴製造業,其實是「無得做」,因香港成本太高,對香港經濟沒有太大好處。
因此,他認為,若然香港要在大灣區發展,應以金融及管理方式與大灣區內各個港口合作。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表示,暫時未見粵港澳大灣區為本港貨櫃業帶來太多好處,香港港口吞吐量亦不會有太大變化。大灣區雖為香港增加出入口,但香港只能繼續扮演轉口港角色,而且相比其他區內港口,缺點是發展成本太高。
面對大灣區帶來的機遇,其實視香港為競爭對手的長三角港口,近期發展已紛紛趕過香港。當中位居全球最繁忙貨櫃港的上海港,其倡議的上海自由貿易港區初步方案已於月前上報國務院審批。上海將在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長三角四大港口的上海港、天津港、寧波舟山港和青島港日前亦宣布,將從一八年起下調外貿進出口貨櫃裝卸費用,下調幅度約10至20%,每年可降低進出口物流成本約35億元人民幣。
面對上海設立自由貿易港區的衝擊,莊太量指,內地政策一直都比香港的更有優勢,現時香港已不能和上海及深圳競爭,吞吐量地位也只跌不升。他並指,長三角港口碼頭裝卸費用下調是基於商業考慮,不是直接因素,對香港港口吞吐量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