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憂「黑色星期一」冧市重演

華爾街股災30周年之際,除了不少投資者擔心美股高處不勝寒外,更有市場人士憂慮,近年市場結構的巨大轉變,令類似當年「黑色星期一」的巨大冧市隨時再現。

息魔發惡 股債勢爆鑊

首先,被動式投資近年大行其道,當中,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便是股災後衍生的產物,但瑞銀資深紐交所場內交易員Art Cashin認為這會降低市場效率,因為若投資者買入ETF及其他指數產品,意味他們毋須「做功課」。不過,星級基金經理Jeremy Grantham卻認為,ETF及指數基金吸納大量資金後,分散於不同資產,會令市場變得較安全。

回顧八七年股災之前,作為風險管理工具─證券組合保險於當時十分流行,該項工具要求交易員在跌市中沽出期指,因此被指是加劇「黑色星期一」跌勢的元兇之一。

Grantham認為現今的風險管理工具已改進,使用者亦有更多的認識。惟有市場人士指出,所有風險管理工具建基於一些假設,如組合理論及其他模型,但不排除風險環境出現轉變。

此外,金融海嘯出現後,加強監管導致銀行傾向減少在債市進行莊家活動,而現時低息環境十分利好股市,一旦債息抽升,股債市場可能齊齊當災。

電子交易功過惹爭議

最後,市場一直對電子交易會否觸發大冧市爭論不休。貝萊德認為,冧市可能是入市良機,只是時間縮短了。麻省理工財務教授Andrew Lo亦指,電子交易冒起應視為市場生態轉變,要去作出適應。

不過,Cashin就舉出二○一一年美股「閃跌」顯示保留場內交易的重要性,稱當年一隻35美元的股份變成仙股,若是人手交易,必定發現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