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蘋果公司旗艦產品iPhone面世十周年,萬眾期待的iPhone 8估計九月推出;早前三星更搶先發布Note 8,與此同時,小米亦預告九月初舉行新機發布會。一時之間,手機大戰悄然拉開帷幕,這場關乎各大手機商未來銷售盈利的火併,豈能不引起市場熱炒一番。
手機戰尚未正式開打,資本市場早已對蘋果公司投下信心的一票,股價愈升愈有,迭創新高,年內累升逾40%,市值將挑戰七萬億港元大關。當然,備受看好的另一因素還在於其恍如印鈔機般的盈利能力。
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內地智能手機總出貨量高達二點三九億部,國產貨佔逾九成,外國貨佔餘下近一成。然而,利潤方面卻剛好掉轉,外國貨的利潤佔比高逾九成,僅是蘋果公司今年首季已佔了整體的百分之七十九點二,三星則佔了百分之十四點六,國產貨合共利潤佔比仍少於一成。
與蘋果公司相比,內地手機商胼手胝足,廉價谷銷,導致邊際利潤偏低,亦限制了中資企業再投入研發的資源,長鬥下去,最終恐怕只會淪為陪跑角色。究竟內地企業如何突圍而出,實是煞費思量。內地企業利潤如此之低,主要是受累於產品性能相近,互相廝殺爭奪同一班消費者有關。
事實上,現今企業之間的競爭,早已演變成創新之爭,在產品服務、品牌銷售、運營、核心知識體系及用戶體驗等各個環節推陳出新,打造獨特優勢。蘋果公司便是當中的佼佼者,其獨特的商業模式,緊緊綑綁用戶,亦令其服務收入愈做愈大。iTunes、App Store、Apple Pay更是業務增長亮點,每年收入高達300億美元。
面對強大對手,內地企業已認識到問題所在,並根據自身所長,制訂策略應對。目前,華為正大力發展高端產品線,爭取更高的利潤率;Oppo及Vivo則在營銷下工夫,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三四線城市建立了大量實體店搶佔市場;而小米亦早為進軍海外鋪路,買下大量知識產權,同時大力研發芯片技術,謀求自主優化硬件和軟件集成,以實現最佳的用戶體驗。
當前,隨着內地消費升級,用戶對體驗愈來愈重視,以堆砌硬件、鬥價格及性價比起家的山寨手機已近末路。可見,企業惟有創新一途,在產品性能、銷售管理、公司營運、供應鏈上爭取局部優勢,才能在手機大戰中一拚,為企業走出海外、做大做強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