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互聯網金融杜絕灰色地帶

剛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未來五年內地金融形勢正式定調,會議強調了「防風險」及「加強金融監管」。當中有一句意見,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句意見就是「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從中可見,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態度保守,各金融領域的防風險將成為發展之主調。

筆者認為內地金融市場「脫虛入實」和「監管從嚴」將會延續很長的時間,而金融工作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回歸本源,服從及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以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金融業發展與內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一系列政策將出台

自上半年開始,內地監管機構對於金融工作的部署開始不斷加強。在今年三月底,中銀監更正式開始部署「三三四」的專項治理工作:「三違反」(45號文,指違反金融法律、違反監管規則、違反內部規章);「三套利」(46號文,指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四不當」(53號文,指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

作為會後部署,筆者覺得國家將出台一系列政策,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豐富直接融資工具,打開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解決創新型企業及發展的融資急迫需求。

更重要的是,需要為內地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率的便利融資方式,減輕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某程度上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目前,內地融資結構主要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同時,必須努力改善間接融資,推動國有大型銀行轉型,同步發展內地中小型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清理規範多餘的官僚體制。

故此,內地金融企業必須持續優化經營理念,形成與實體經濟長期共同協調發展的大方向。此外,通過優化監管政策,將有序降低銀行監管成本,在降低銀行經營成本的同時,亦有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不過,政府對於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態度則相當保守。無可否認,目前無論在數量或規模,內地互聯網金融行業已成為世界第一。參考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台的最新監測數據,內地網絡借貸、網絡眾籌、互聯網支付的累計交易額達到70萬億元人民幣。互聯網金融平台共有1.9萬多家,業務範圍包括網絡借貸、互聯網資產管理、網絡眾籌等等。

欺詐帶來巨大損失

此外,亦有內地統計顯示,內地互聯網欺詐造成的損失達到GDP的0.63%,僅次於美國的0.64%。在消費金融領域,超過50%的壞帳來源於欺詐。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多數屬輕資產、跨區域、主體身份並不明確,故此大量犯罪分子夾雜當中,規避監管,讓人防不勝防。在加速建設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的同時,必須先着手處理如何監管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性問題。

以往,不少互聯網金融企業帶着「雙創」的牌子在監管領域的灰色地帶游走,日後國家勢必加強監管,屆時規管互聯網金融的虎頭鍘將徐徐落下。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